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10大優勢

而總綱所提出的核心素養,將結合各領域/科目的教育目標及特性,據以發展「各領域/科目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素養」要比「能力」更適用於當今臺灣社會,「核心素養」承續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但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 函轉「111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安全教育線上研習計畫」1份,請轉知各校教師踴躍報名參加線上研習,詳如說明,請查照。

有關國教署生命教育專發展中心辦理「111年度生命教育教與學交流論壇-縣市教案發表」,如說明,請查照。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跨領域統整課程就是將相關的知識、經驗組織起來,使各部分緊密連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學到知識的意義或概念,達到更佳的學習效果,更容易將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素養導向試題經過適當設計,也可以利用簡短或少量的訊息,引發核心素養的練習。 這個圓輪就是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核心素養,分為三大面向、九大項目(簡稱三面九項)。 強調在生活情境中,達成三面九項的內涵,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由於綜合型高級中學之專精課程(學術學程或專門學程)皆為課程選修制,對於性向興趣較為寬廣之學生,也可藉由跨學程選修之安排,達到多元學習之目標滿足。也讓學生在主修學程及跨修之學程之間能進行相關之知識統整。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教學服務

關於稀有類科之實習與專業科目,缺乏審定之教科書問題,建議由群科中心學校彙集教學經驗豐富之稀有類科教師,共同編撰相關教科書,再由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提供教科書編撰經費,並協助出版與審查相關工作,以滿足稀有類科教科書之需求。 因此,同一科別之班級,應於所屬技能領域修習相同課程;至於,可否分組實施,則依各級主管機關相關規定辦理。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之校訂科目學分總數,依群別屬性,規範為44至81學分;學校得依其學制、屬性或班別與學生差異,自行規劃發展。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增加之部定實習科目學分數,係以學生畢業後,從事適合之工作所需能力為依據,而非要回到過去單位行業的課程設計;因此,將同一群不同科應具備之共同技能彙集為「技能領域」課程,以強化各科應具備之基礎技能。 按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部定課程中所規劃之「技能領域」,即係參考現行職業分類典之行職業工作內涵,並邀集產業、學界專家及學校代表進行規劃,已有相當程度符應就業導向規劃。 1.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係延伸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與銜接大學教育的承上啟下的獨特階段。 在國中、國小階段,除了各領域學習課程之外,總綱改進現行彈性學習課程的設計,讓孩子可以有更多專題性、探究性及實作性等活化學習的機會,並可選擇參加有興趣的學習社團、技藝活動等,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獲得多元適性的學習機會。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

總綱規定非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學,「應」於彈性學習課程開設原住民族語文課程至少每週一節課,供學生選修,學校亦可以配合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開設之「部落學校」相關課程,併於假日或寒、暑假實施。 為了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相關規定,總綱規劃國中於彈性學習課程中,必須開設原住民語文課程至少每週一節,供原住民籍學生選修,保障原住民籍學生享有民族教育的權益。 學生在學習單一領域的學力提升,除了要有充足的課堂節數外,還有教材設計、課堂教學等層面要一併考量,學校教育絕對不能簡化成教學節數的分配而已。

  • 此外,「跨領域/科目專題課程」、「實作及探索體驗」以及「職業試探」等課程則可提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的統整能力、實作能力以及職業相關能力。
  • 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施要點」明定:各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
  • (三)多元選修:提供學生個別化課程,包括本土語文、第二外國語文(含新住民語文)、全民國防教育、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通識性課程、大學預修課程或職業試探等各類課程。
  • 教師亦可主動參與教學研究會、學習共同體等教師專業社群,透過共同備課、公開授課、教材研發、行動研究等,運用多元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 為了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的相關規定,總綱規劃國中於彈性學習課程中,必須開設原住民語文課程至少每週一節,供原住民籍學生選修,保障原住民籍學生享有民族教育的權益。

朝這個方向努力、修改,並實踐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培養了素養。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和二十一世紀的關鍵能力「5C 力」,其「概念與精神」相同,希望培養的「能力」也是一樣的。 1.大學招生維持多管道、多資料參採方式;考招設計應能有助於推動新課綱強調素養、跨領域及多元選修之精神。 3.提供學生更多適性探索的可能:為讓學生透過相關課程進行適性探索,移除原99高中課綱規定學生修習之課程須達必修120學分及選修40學分及格始能畢業,改定學生應修習總學分180學分,畢業之最低學分數為150學分成績及格。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四、彈性學習時間:係指依學生需求與學校條件,可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選手培訓、充實(增廣)/補強性教學或學校特色活動等。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教各科領綱

總綱規定,原住民族語文課程之學習,其教學語言應以原住民族的單語為主,雙語為輔,其他領域/群科/學程/科目之課程學習,應鼓勵使用雙語或多語概念,生活語言應鼓勵養成使用雙語或多語的習慣。 據此,與原住民族語言文化之教育相關的活動,可以根據學生需要與接受程度,彈性實施全族語或部分族語之沈浸式教學。 因此,為了照顧數學程度落後的弱勢學生,總綱不建議再增加統一教材的數學領域教學節數,而是鼓勵學校在彈性學習課程中,根據弱勢學生的程度,每週開設一定節數的數學補救課程;而數學學習程度較佳的學生,也可以在彈性學習課程中,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數學相關的學習社團,實踐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的教育目標。 優質銜接: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使全國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習。 新課綱用「核心素養」將國小、國中、高中不同的教育階段做橫向(各領域、各科)及縱向(各學習階段)的課程發展,使課程更有系統性、邏輯性及順序性。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為了符應國家發展之需求以及對社會期待之回應,於民國91年完成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以「課程綱要」替代「課程標準」。

  • 此一課程發展之變革不僅降低教育部對課程實施之規範與限制,讓教師之專業得以發展,並給予民間教科書編輯者與學校在實施課程時較大的自主性。
  • 因此,為了養成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現代公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達成自發、互動、共好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所以總綱規劃八大領域,讓學生在不同領域中獲得均衡的學習。
  • 「素養」要比「能力」更適用於當今臺灣社會,「核心素養」承續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但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
  • 除了領域課程外,學校亦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時間及校訂課程中據以規劃相關議題,將議題的精神與價值適切融入學校組織規章、獎懲制度及相關活動,以形塑校園文化,提升學生學習成果。
  • 2010年5月,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發起「515讓愛上餐桌」,原訂邀集515個家庭在自由廣場共進午餐,最後報名參加的有615個家庭。

因此,為了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及終身學習能力,總綱提出「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課程願景。 實施混合教育,將很會讀書的孩子和學習得很慢的孩子放在同一個教室,對於這些程度差的學生來說,將是非常嚴重的打擊,他們一定會被放棄掉。 因十二年國教制度複雜,在少子化的情況下,大量家長為了增強孩童的競爭力,導致就讀私立國中的學生人數反而逆勢大增。 2013年6月11日,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及其理事長吳福濱號召立委陳淑慧與多個教育團體到教育部門口大會師,並喊出「會考三變七、孩子慘兮兮」口號,當時其中一位參加該活動的高三畢業生當面向時任教育部次長陳德華陳情,但結果是仍然未正面面對全家盟等多個團體針對國教問題再做改善。 2009年7月12日,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發起了「七一二我要十二年國教」活動。 十二年國教推動經歷20餘年,歷數次改朝換代、經手多任教育部長,雖然討論延長國教年限上為共通目標,但其實各時期提出的版本在政策面上具有相當差異性。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輔導室資料下載選單

維持彈性學習課程的設計,教師可以結合教育專業及社區資源等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例如:校園學習步道、主題統整課程、戶外教育等),讓學生能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應用所學解決生活的問題,使得學習更有意義,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因生活科技不列為會考考試範圍,使得生活科技教學在國中現場易受忽視。 為保有生活科技的課程品質,特別重新整合已經在彈性學習節數實施的資訊教育,於國中階段新增一個「科技」領域。 本次總綱的研發,主要歷程如下:(1)民國97年啟動的中小學課程發展基礎性研究;(2)民國100年開始研擬規劃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建議書與課程發展指引;(3)民國102年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並啟動總綱研修工作計畫。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2.選修課程之開發:選修課程分為加深加廣、補強性及多元選修課程,其中除加深加廣課程有領域課綱之外,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課務工作圈與學科中心,亦可協助發展多樣的選修課程模組供各校參採,近幾年國科會高瞻計畫所發展之優質課程模組應可盤整後,推廣與應用。 ◎標題1:加強加廣選修銜接部定必修課程,為大學預備教育奠基;多元選修可適 當以必修課程為基礎,發展通識性、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等課程,以提昇學生在必修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索、實作的精神和能力;補強性選修可保固必修課程的基本學力。 2.課程以一般科目為主:包含八大領域一般科目,除綜合及科技兩領域合計4學分外,其餘各領域學生應修習各4學分,合計32學分。 課程內容著重學生與前一階段之學習銜接,核心素養之培養,開課時間以高一實施為原則,但亦可於其他年級實施。 為了減少學生一周內修習太多科目的學習負擔,在後續的領域課程綱要制訂時,在相同的領域,可以規劃不同年級修習不同科目,例如:相同領域可以在同一學年彈性修習一至二個科目,不必所有科目在每學年都全部修習;或是經學校課發會決議,將部分科目以單雙週或上下學期對開的方式規劃班級課表,以減少國中學生一周內的修習科目數。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才能專長領域課程手冊

差異二、必修學分下修,使得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未來方向,排定自己選修並跨領域修習,減少了教育部規定一定要學的知識內容,減少的課程時數,回歸給學校,讓每一所學校都可以朝向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並打造出更適性與多元的學習環境。 差異三、自主學習主導性逐步增強,學習氛圍與模式與以往不同,學習工具的善用與管道多元,刺激自主學習的動機,而知識已變成唾手可得。 修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自111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1年級起)逐年實施。 1.培養學生共同素養,輔助轉銜: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包含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與單科型等四類型高中,共同核心課程可確保不同類型高中的學生能具有共通的基本素養以及通識教育;另外,共同核心課程亦具有輔助學生不同類型學校之間轉銜之功能。 因此,為了養成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現代公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達成自發、互動、共好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所以總綱規劃八大領域,讓學生在不同領域中獲得均衡的學習。 學校教師在規劃與實施各領域/科目課程與教學時,可以依需求適時融入總綱所列議題。

是的,但為了讓各校能因應校本特色提出學生試探機制,總綱調減部定必修科目及校訂必修科目之學分數,以利學校於高一進行深度之職業試探課程,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使學生之性向興趣與學習潛能有具體的課程時間進行探索,增進學生自我認識的深度以及適性發展的機會。 考量學校本位特色發展,各校於規劃校訂必修或選修時,得依學校之特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2.依發展的流程而言,技能領域係以學生畢業適合從事之工作為依據,並非科目名稱的改變或調整,未來將接續進行科目大要撰寫。 前揭各類型必修與選修課程,可納入「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或「探索體驗」等課程或課程內容之設計,以強化學生統整、實作(實驗)、探究、應用與表述能力。 英語文是外國語文,屬不同的拼音語系,作為與國際溝通的工具,利於學生與國際接軌。 但為了避免影響本國語文的學習,歐美國家多於國中階段才開始修習外國語文,而亞洲國家也多於國小階段的中、高年級才開始修習英語文,並有一定比例的教學節數。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相關網站

是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並依此提出多原即是性及彈性活力課程修訂原則,在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綱要中,更減少必修之學分數,增加學生因應自我生涯發展而需要之選修空間,充分實現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總綱修訂,旨在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實施,期能使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呼應「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理想。 因此,總綱是以務實致用的技職教育特色,呈現多元適性的學習內涵,使就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的孩子,在未來三年的學習生涯中,能有最適合自己的課程,幫助每一個孩子邁向成功。 1.政策盤整、解決與配套:教育部已組成「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將透過此平台,處理需要跨系統(包含國教署、師藝司、高教司、國教院等)整合、解決與協作之相關問題,例如:教師員額結構、授課節數、教師專業提升、學校空間、大學考招連動、法令政策、經費、設施等。 這一次進行的課綱研擬,還包括各領域課程綱要的制訂,會將各領域的課程內容做十二年課程連貫的整體檢視,除了避免重複外,還會視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每周課堂教學節數,妥善安排各教育階段合適的學習內容,避免再發生教材份量過多,造成學校教師忙著趕進度,學生無法充分消化、吸收學習內容的情形。 基於語文與數學是其他領域學習重要工具,同時世界各國在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中,語文及數學課程所佔的節數比例皆較高,故在國中小教育階段規劃較多的學習節數,讓學生獲得充分學習的機會,以強化學生國語文、數學的學科素養。

2.校訂必修:即學校用來發展校本特色的課程,各校自訂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仍延伸各領域/科目的學習,以專題、跨領域/科目統整、實作(實驗)、探索體驗或為特殊需求為主,用以強化學生知能整合與生活應用之能力。 例如:英語文寫作專題、第二外國語文、自然科學實驗、社區服務學習、戶外教育體驗課程、公民實踐、學習策略、小論文研究、本土語文、議題探索或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等。 3.適性揚才是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發展的重要挑戰: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及大學教育的普及化,意味著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來源的「多元性」與「差異化」增大,未來所銜接的大學教育也更趨多樣。 因此,如何在確保學生基本學力的前提下,提供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性向探索、適性揚才與優質銜接的課程,成為本次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發展的重要挑戰。 總綱中國中與高中階段科技領域為必修課程,國小階段科技領域為重大議題,學校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每週排課一或二節,並透過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將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之核心素養與學習內容融入各領域,透過結合其他領域之課程內容來落實。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

隨著社會文化政治經濟之發展,學校課程發展也必然回應當代重要與新興議題。 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施要點」明定:各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 定義,素養是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期望藉由新課綱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108課綱的基本精神是倡導素養導向教學,突破原有的學科知識框架,讓學生發展出九大新能力,讓知識不再只是知識,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從小學、國中、高中與高職的學習路徑,也將更加注重培養個人興趣性向。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3.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架構以適性揚才、拔尖扶弱為目標:減少必修的目的在於發展學校特色、落實適性發展,整體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果。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相關民間團體

學校教育之核心為課程,我國於民國82年與83年公佈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和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中,其課程規範之範圍從大綱到細目、目標、內容、方法、評量、上下學時間等,均鉅細靡遺地詳列於規定中。 2.有關學習能力的差異:在課綱的選修科目開設原則中,強調適性發展,提供學生依照其興趣、性向與能力,可以選擇不同學程、不同程度分級的選修科目,並可開設大學先修課程或與產業及訓練機構合作的課程。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綱要修訂,依循彈性學習課程的規劃,將空白課程亦納入其中,以支持學生學習之個別需要,並令學生有規劃自主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養成對學習負責的態度。 寫方式(類、群、科),係參照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六條第三項之規範,目前課程綱要的研訂維持現行群科歸屬表進行規劃,未來教育部將再進行有關群科歸屬規劃之研究案。 1.調整必選修比重:隨著各校學生能力差異的擴大,更需要適當下調必修學分,增加選修,並針對學生的適性發展及差異化學習之需求設計三種不同的類型選修課程,如下圖。

因此,學校經課發會決議,可以將領域學習課程部分組合,進行跨領域主題統整教學,惟其節數不超過領域學習課程總節數的1/5。 以國民小學第三學習階段為例,其領域學習每周總節數為26節,學校可規劃單周最多5節的跨領域主題統整教學。 因此,為了讓學生打好各領域教材閱讀理解的學習基礎,於國民小學階段規劃較多比例的國語文有其必要性,所以總綱中,也規劃較多比例的學習節數。 國語文能力的養成是學生學習各領域教材時,在閱讀理解上的重要基礎,因此,世界各國的國民教育在國小階段,皆重視本國語文的學習,並佔有較高比例的學習節數。 而學校教師更可以展現專業,開設相關的領域學習社團(例如:英語繪本創作、合唱團、機器人等),讓學生在社團活動時間中,依照興趣與能力自由選修,深化學生在特定領域的學習。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