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張福德祠6大優點

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以村民的辛勤和節儉的成果,要來完成如此工程艱鉅,是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更是難得團結力量。 先民前輩有句俗語「一竹竿二豬刀」此厘語代表中庄過去市集繁榮景象,一竹竿指船隻普遍﹝以前帆船是以竹竿擺使﹞:二豬刀代表肉市興旺,方圓數公里內以中庄為市集中心,其榮景可想而知。 隨著陸上交通日益便捷,昔日盛況不再,但不變的是你我皆在此生根茁壯,樸實淳厚的鄉村生活總覺溫心滿盈,而先民所傳承下來的福德宮,更是我們中庄村民的精神寄託。 由於先民生活大多清苦,此時期的福德正神廟,先民的遺說是以石板建築而成的小小一間土地廟,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廟不在大,有神則顯,由於村民虔誠膜拜供奉所以香火鼎盛。 本廟不但歷史悠久,更與鳳山市區發展息息相關,地方信徒咸信福德宮是鳳山地區最古老的土地公廟,也相當靈驗。 各角頭的土地公,尊奉「鳳邑福德宮」為龍頭,凡有廟會陣頭巡境,均由「鳳邑福德宮」做陣頭前導,已成慣例。

中庄福德宮尚有供奉保儀尊王大夫,但只供奉香爐傳承香火並無金身。 保儀尊王大夫在唐朝時期有一段歷史記載著:許遠行州人士,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身為文官任職太守。 此時期正值胡人安祿山造反,各地戰事四起,而許遠一介文官無法守護,乃求張巡武將協助抗敵,共同鎮守睢陽城,使睢陽城得以暫時倖免於難。 由於安祿山叛軍以奪取數城,只剩睢陽城,猶如孤城一般。 力克敵軍數載,在軍糧以罄,後援無助之情況下,武將張詢及文官許遠皆報國許身,不肯投降叛軍,忠貞至死的精神流傳後世。 後期同時供奉三官大帝,又稱三界公,以天、地、水三官總稱,俗稱天官、地官、水官。

十三張福德祠: 相關條目

同時祀奉天上聖母,媽祖婆在台灣地區信徒頗眾,是討海人的守護神。 相傳討海人若出海捕魚前虔誠祈求庇祐出海皆能平安歸來。 目前嘉義北港媽祖宮以開台媽祖尊奉廣受全省各信士信奉。 由其每正月至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千秋,各地聖母回鑾朝拜最為鼎盛。 從小小的石版廟宇到三度改建後的福德正神,香火更為鼎盛,香煙更為裊繞,虔誠的信眾,絡繹不絕。 也許得到三支落水筆之故,相傳早期登科赴考,考生考前來膜拜者絡繹不絕。

十三張福德祠

於生日農曆二月二日為春祭「頭牙」,升天得道日農曆八月十五為「秋祭」。 民間習俗每月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稱為「做牙」;十二月十六日祭拜稱為「尾牙」,及年終牙祭日。 筲箕灣福德廟是一座位於香港筲箕灣愛秩序村4227號地段的廟宇群。 廟宇群內分別建有福德廟、觀音廟、關帝廟、洪聖古廟、張飛廟和劉備廟,同時是全香港唯一同時供奉劉備、關羽及張飛三人的地方。

十三張福德祠: 台中寺廟│豐原區廟宇資訊懶人包

約於1865年由水上居民所建, 1876年遷建現址,至1928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將油麻地天后廟及嘗產正式移交廣華醫院。 1931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正式統一為東華三院,油麻地福德祠亦由東華三院接管。 1972年重修完工後,加設油麻地城隍廟併入廟群連同油麻地社壇、油麻地天后廟及油麻地書院,即同地段共內有五廟運作。 十三張福德祠 每年度之「觀音開庫」寶誕,吸引大批善信前往參拜。 福德祠雖然也是闔澎的公廟,平常的信徒來自四面八方,但是在農曆7月22日的普渡,都只有半徑數十公尺內的居民參加,這些居民也大都在當日「拜門口」。 前岡山鎮長林顯賢認為距今約三百年前的農曆9月15日土匪在岡山搶刼,眾人抵抗盜匪死傷重,為了紀念這些義士,因此定那天為義民節,且在三塊厝建廟,是在民國76年壽天宮福德祠建成後才請過來安奉。

十三張福德祠

先民遺說不少考生也因此順利考取,也許是福德正神的顯赫,帶給信徒更美好希望與未來,早期農業社會的辛勤耕作無不求福德正神的保佑,五榖豐收六畜興旺,尤其每逢農曆初一與十五,以清香三柱及牲禮素果來答謝,佑我士農工商事業發達。 先民為了要建福德宮,請地理勘輿師踏勘整個村落所選擇地點,亦可說是上天眷顧我中庄村民,賜給地理師的智慧,挑選如此好的地理方位給福德正神,同時賜給村民希望與願景。 在擇地重建過程中,經地理勘輿師挑選及村民的認同下,大家出資出力,終於再度完成福德宮巍峨廟宇。 福德宮的三度落成亦是村民努力成就,終於給信眾士的精神安慰從此村民更能聯誼感情帶給村民和諧與快樂。 福德宮面對時代演變似已不敷時代腳步,且早期受戰亂影響物資缺乏許多建物損壞甚為嚴重,福德宮整修為勢在必行。

十三張福德祠: 土地公的由來

因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每逢初一、十五或重要節慶時,祠內香煙彌漫,於是廟方配合環保局裝設細懸浮微粒監測設施,當PM2.5超過濃度值75ppm螢幕即會亮紅燈警示。 十三張福德祠 過去此廟的石母被視為石爺,關於石頭從何而來,有說是當年唐山石匠師傅所遺,也有說信徒自河邊撿來酷似人身的石像供奉安放在此廟茄苳樹下,2003年5月,管委會正名為「頭份石母娘娘」。 農曆四月初七,為該石母娘娘誕辰,廟方會發放紅蛋給前往祭拜的孩童。 2003年報導,管委會主委林垣輝表示估計全鎮至少有五分之一孩童作石母的契子。 十三張福德祠 此廟香火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間由來臺灣開採樟腦的粵籍人士攜入頭份,原為一顆石頭,安奉在中山路的茄苳樹旁。

  • 民國八十九年原管理人張瀨色先生移交至本人繼續管理,本人由於事業傳承長子經營,在家退休狀態,所以受村民託付管理本福德宮,經年餘深思總覺傳承先民如此艱難過程,有必須整理記述先人遺跡文化,在整理近一年時間完成本沿革誌,讓信眾及後代子孫能了解中庄福德宮歷史。
  • 而張飛誕更於2013年被納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 含辛茹苦血淚蒼桑,遺留無數滿盈溫馨,讓我們崇仰著一份享用不盡的文化資產。
  • 十三張賭博在華南、港澳以至於其他華人地區,如臺灣、新加坡、東南亞華人區一帶都頗為流行,部分術語更摻入香港流行俗語中。
  • 明永曆18年鄭經派了一位「千總」(武官的官名,其名字無記載,不可考)坐鎮本地,千總衙署設在街尾(今岡山國小與維仁路口附近)。
  • 2011年1月9日竣工,落成後佔地80坪,為頭份規模最大的福德祠。
  • 筲箕灣福德廟是一座位於香港筲箕灣愛秩序村4227號地段的廟宇群。

按土地公係社區性的神明,但中國人的地方即有土地公。 很多人也將土地公視同財神奉祀,成為香火最盛的神。 今者各地土地祠紛紛配祀其他神格高於土地的各神,則不符土地廟的傳統規制。 在眾多神明中,土地公神格不高,但知名度和親和力則是勇冠群神。 俗話說「田頭田尾土地公」,華人以農立國,百姓祈求五穀豐收;現在士、農、工、商皆是土地公的信徒,是民間信仰中最普遍的神祇。

十三張福德祠: 香港一般玩法

學者陳運棟指出,此處舊地名叫「枋坪」,有中港溪支流河道番仔圳流經,為上游漂運木材枋料上岸之處,因北銜北勢街,南通南勢街,也為頭份陸運要衝、商旅聚集之所。 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里中山路139號主神土地公建立時間1967年地圖頭份福德祠,是位於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里的土地祠,其土地神稱為「頭份大伯公」。 在民間,土地公也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為民間相信「有土斯有財」,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為守護神。 據說他還能使五穀豐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進家裡祭拜。 一般家庭的廳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沒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門前設香案、燭台、供品祭拜。 不過一般農家則是以每月的朔、望兩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分別如下:堯為『上元賜福一品紫微大帝』、舜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禹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 但在台灣民間所崇拜的以堯、舜、禹三聖賢為三官大帝稱之。 中庄福德宮佔地約二百七十坪,請名師設計藍圖發包,並由地方蘇姓人士承包建築完成,由於物資較為充裕,採以鋼筋水泥加強結構體。 施工其近年,始於辛亥年慶誕,落建完成後達三十一年歷史。

十三張福德祠: 新店十四張b單元區段徵收案

民國六十五年間,由該里信眾醵資募捐,重建一座現代化寺廟式崇祀土地龍神(伯公)的祠堂。 身為府城最早的土地公廟之一,蕃薯崎小南天福德祠創立於明永曆二十年(也就是清康熙五年,西元1666年)。 主祀當然是土地公,但比較不同的是左右神龕所配祀的是招財童子與進寶童郎(現在已經換成左右神龕都是土地公了,現在全國廟宇網上的照片還是以前合祀招財進寶童子的照片,可自行點閱);而民國四十五年的重修,還迎來開基武廟的文衡聖帝一同合祀。 臺灣擁有多元文化資源,無論是有形的寺廟、建築、老樹,或無形的民俗、信仰、傳統工藝,承載著各地不同的地方知識、文化乃至於經濟、政治的發展脈絡與軌跡。

十三張福德祠

據說土地公名為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134年)二月二日。 自幼聰穎至孝,36歲榮任朝廷稅官,為官廉政,勤政愛民。 如遇百姓一時繳不出稅,他便會寬緩日子;若是真的無力繳稅,他就自己貼補,盡力幫助百姓,為人民奔波忙碌。 周穆王三年(公元前1032年)辭世,享年102歲。

十三張福德祠: 十三張福德祠

是年二十歲受明松禪師的勉勵『我佛功德莫如行仁,當捨棄萬緣』,慈悲為懷,行醫濟世助人。 祖師歷盡艱辛修成正果後,在安溪設一精舍,命名為清水長福巖,並在此安居修行。 後受歷代帝王敕封『天上聖母』,中庄福德宮於每年農曆正月九、十、十一組團赴北港媽祖進香。 周代有一位張福德人士,生性聰明過人,心地善良,老實忠厚,平常幫助困苦以濟貧為己任。 其後,周武王賜封張福德為土地公,以「社稷黎民,表其尊重」。 在上天鬼斧神工巧妙雕琢下創造這三支落水筆,且但這三道坑水,常年潺潺細流不曾中斷,源源水流亦帶給落水筆深奧的意義,是先民的智慧所發現的,如今除了第一第二落水筆地形因道路使用所需及因地主建住屋稍有破壞,但還能辨別考據。

十三張福德祠

業經村里信眾推薦本人為召集人推動整修工程,幾經數次開會研討經建議不如重建更能符合實際效益。 經整合眾議於民國九十一年決議重建中庄福德宮,開始進行籌劃及募款工作,歷經三年餘努力終於在歲次乙酉年二月三日良辰吉時舉行列尊神登龕大典,許多後續工程仰賴各界支持贊助,得以同年農曆十月二十六日吉日舉行慶成建成建醮輝煌成果人神與有榮焉。 2006年1月10日成立改建委員會,主委徐耀昌,計畫將原先建坪20幾坪擴大成三間過道式廟宇格局,並合併頭份石爺廟。 改建委員會並赴苗栗城隍廟,求得土地神留任文疏,同年5月8日出火安座時上告天庭。 同月8日以擲筊方式擇定營建包商,包商多達10家,由徐德恩以12支聖筊勝出,打折以666萬元承接。

十三張福德祠: 大埔福德祠

所幸福德正神尊身由地方人士暗地迎回家中暫時供奉避難數年。 擴建落成後,本祠原均係作為華隆機械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自行供奉福德正神之廟宇。 出外的士農工商都很有成就,大家無不以中庄這基地為榮,福德的庇蔭與保祐,讓我們充滿了希望,賜給我們福祉,值得流傳,萬古千秋。 在槍林彈雨殘酷戰爭的洗鍊下,人民過著暗無天日困苦不堪的日子,但終守得雲開見月明,在民國卅四年日本宣佈投降後,台灣人民終於能為自己生活而努力。

土地公為地方村社的守護神,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故有莊頭莊尾土地公之俗語,以表處處皆奉之、人人皆祀之。 土地公由地神變為人神,顯示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多神觀念,極具包容性與親和力。 雖然現今社會形態已有很大改觀,百業繁榮,一般生活安定。 但是商店,工廠或一般家庭,依然篤信「土地公」,視「土地公」為福神,財神,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春祈)與八月十五日(秋報)均會祭拜土地公,對於土地感恩之心未嘗間斷。 原為一座石頭碑土地伯公,後來築成風水墓塚形式,並於大正十三年(1924)立石碑,上刻:「南興庄,福德正神香位,大甲甲午年仝立」字樣。 該石碑原本面向東,但因影響附近人家上下班,於是遷建於現址。

十三張福德祠: 相關

廟方請越南工匠以墨西哥玉石雕刻,包括採坐姿重約2.5公噸的土地公、土地婆、石母娘娘,和站姿重約1噸餘的月下老人,在2007年12月31日進行神像遊街。 2011年1月9日竣工,落成後佔地80坪,為頭份規模最大的福德祠。 據春秋左式傳說:炎帝神農式的十一世孫句龍,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時的高陽氏時代,因為平定九州有功,官居后土之職,並封為上公,他死後祀之為社。

十三張福德祠: 廟宇及文化單位介紹

福德祠位於澎湖第二信用合作東邊,坐南朝北,雖然佔地面積不大,卻是馬公市歷史最悠久的土地公廟。 福德祠的歷史沿革不詳,廟中沿革志說始建於乾隆景福祠舊貌56年(1791),只是得之於扶乩的資料。 據說福德神像原本供俸於城隍廟廟中,後來因為城隍廟增祀六司官,才被遷到現址。 昭和3年(1928)原本位於台灣銀行現址的財神廟被拆,又把財神爺移到福德祠,和土地公同龕共享香火。 岡山壽天宮義民爺身著清朝官服,應為紀念當時為保護阿公店街治安而犧牲性命之人民。

十三張福德祠: 台灣玩法

1971年,南安坊坊眾會在福德廟旁的山洞供奉觀音,並起名「觀音岩」。 1976年,筲箕灣街坊福利會將觀音岩擴建成廟,同時在毗鄰增建關帝廟。 另外,在政府清拆愛秩序村後,南安坊坊眾會在福德廟旁重建洪聖古廟,並於1980年落成。 十三張賭博在華南、港澳以至於其他華人地區,如臺灣、新加坡、東南亞華人區一帶都頗為流行,部分術語更摻入香港流行俗語中。 例如:「無頭、一啤、蛇」;「啤、啤、夫」;「六啤半」等,都是十三張的組合。

十三張福德祠: 大坪林 土地公 廟

大新福德祠管委會主委游王德雲表示,經斥資六、七百萬元購置新的土地公廟及整地綠美化,九日請來吊車將新建的福德祠建築主體及環保金爐運到遷移地點完成安座儀式,並定十八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歡迎所有信徒一起來見証土地公的喬遷之喜。 、土地公、土地爺、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社神、社公、社官等。 土地神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亦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十三張福德祠 祭祀土地神即祭祝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 大河里百年歷史福德祠重建動土典禮,今天由副市長林陵三主持,與會有立委張廖萬堅,市議黃馨慧、陳淑華、楊正中,民政局長周永鴻、西屯區長何國裕,和信徒代表等近百人參加。

十三張福德祠: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1937年,殖民政府打算發展南安坊一帶,福德祠便從筲箕灣道街尾附近遷至柴灣道。 1959年,政府指廟宇因丟空多時而失去原有的宗教功能,對廟宇所在的地段行使「放棄租住權契據(租約)/土地歸還契約(土地)」,將該地段還原為官地。 1965年,政府打算清拆福德廟並將福德公遷往筲箕灣東大街的福德祠(今筲箕灣城隍廟),但遭南安坊坊眾反對。 1968年,南安坊坊眾會去信筲箕灣街坊福利會,代為向政府申請撥地重建福德祠,而政府亦撥出愛秩序村山坡予坊眾建廟。 最終福德廟於1970年1月落成開光,並於同年11月向華人廟宇委員會註冊。

清領時期,由於官府兵力不足,導致「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民變頻傳,地方治安相當不良。 重要商業聚落為求自保,多由地方自籌經費,召募訓練鄉勇,組織保甲團練,以維商業利益。 台中市西屯區大河里百年歷史福德祠,因水湳經貿園區整體規畫不得不拆廟搬家,為營造觀光特色,全國首創福德祠舉行國際競圖,13日舉行重建動土典禮,由副市長林陵三主持;林陵三說,大河里歷史福德祠未來不僅扮演地方的信仰中心,更將成為國際觀光景點,將傳統信仰與國際觀光相結合。 開基祖廟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旁祀土地婆,地方人士俗稱福德祠為「北斗閣街福德正神」。 由於開基祖廟福德祠屬於北斗的公廟,所以當地居民每逢喜事都會迎請土地公、土地婆至家中祈福,周邊的小吃攤也曾經募捐集資聘請有名匠師雕刻多尊土地公神像,讓居民可以迎請回家享祀。

十三張福德祠: 新店三民路土地公廟

過去開基祖廟福德祠前聚集攤販,為傳統「廟口」街市,福德祠保佑商家營運,並帶來人潮。 在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之後,廟方與攤販溝通,已經遷往附近繼續營業,而留下來的空地則讓福德祠較為開闊清爽。 在管理上,本來由北斗奠安宮福德祠管理委員會管理,目前已獨立與奠安宮分離,成為福德祠管理委員會。 福德祠屬於單進正殿的格局,廟中在重修前有兩幅對聯:「福地神宮尊福德/安民鄉土定安興」、「福鹿爾康惟神降福/安鳩家眾合境平安」,均嵌入廟名「福安」。 在重修後則換成「福安豐和佑興寶島/德祠樂利境泰北斗」與「福地神宮尊福德/德民鄉土定安興」,將嵌入字改為「福德」,正式將廟名更新為開基祖廟。 正月六日是清水祖師公生日,每年有眾信士輪值祭拜:於正月六日有演全檯戲,以慶祝祖師生日,正月八日亦是輪值中庄清水祖師公出巡遶境平安,慶讚演平安戲。

大埔福德祠正龕有三尊土地公神像,據說是立廟之初已有。 三尊神像眼神有差異,居中神像平視,龍邊神像近觀,虎邊神像遠眺,似乎代表該廟土地攻能近觀、遠眺,明察秋毫境內大小事。 在府城太平街建公館而戴官帽穿官袍(這條太平街如上圖所附),神座下還有供奉土地公的腳力-虎爺 ; 至於虎爺斜前方的赤兔馬與馬使爺則是屬文衡聖帝的。 據說原來那組被偷走,趁著最近一次的翻修,廟方請示帝君,允筊後另雕。

信徒備豐富供品敬奉水官大帝祈求消災解厄天下太平。 每逢慶平安活動都是集村中各信士排成六個班為首事班,每班由三十二成員首事組成,再由首事博爐主,再由爐主輪值主持,信徒無不以當爐主為榮,所以競爭激烈,想爭取到爐主能為神及信徒服務而感光榮。 十三張福德祠 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生,在農業社會裡,對福德正神聖誕千秋的慶祝最為熱誠與虔誠,每到二月二日,信士皆準備三牲、五牲及素果,演戲全檯為福德正神大為歡慶,農民選二月二日集會輪值博爐主,舉辦餐宴以感念終年鎮守庄頭的福德正神賜給農民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的安定生活。 正月六日是清水祖師公生日,每年有眾信士輪值祭拜:分別由劉姓、三峽大集姓、陳姓、林姓、中庄大集姓、李姓及王姓共七股輪值祭拜,中庄福德宮在村裡的,眾信士亦是長福巖的信眾,所以中庄於正月六日都演戲全檯慶祝祖師生日,正月八日亦是輪值中庄清水祖師公出巡遶境平安,慶讚演平安戲。

十三張福德祠: 華人宗教

在某次大型民變時,阿公店街受到亂民嚴重的侵擾,義民爺為驅逐入侵的盜匪,騎白馬向北追趕,不幸遇到埋伏而亡,唯白馬仍將其失去頭顱的屍體載回。 後來為紀念義民爺及眾多民兵保家衛鄉的義行,街民設立義民爺於壽天宮內,並於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祭拜。 現代有些祭祀土地公的廟宇,也有辦理發財金供信眾求乞。 由於是神明錢,所以借了發財金有感應而經商、業務順利者,大多會多添香油錢向土地公感謝還願。 先民自福建泉州一帶來台墾拓,同時隨身迎請清水祖師到台北三峽地區,信眾效尤將清水祖師長福巖建於三峽。 初期清水祖師信眾遍佈板橋、樹林、土城、三峽、鶯歌及中庄五鄉鎮,每年自農曆正月二日至十六日,信眾輪流分為數路恭迎祖師公至各里出巡繞境,祈求平安,所到之處無不熱鬧慶祝,互相宴客。

十三張福德祠: 十三張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