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柵福德祠5大優點

福德祠原本有信徒10人,對土地公間仔的維護修理表現相當積極,早年祠中的事物、財務全權委任廟祝處理,並有管理人1名充當名義上的祠務負責人,信徒只是每年輪派2人負責祭典事宜。 民國65年(1978)決定每年在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建醮慶生,從此醮祭持續舉行到今天,目前信徒已經成立了財團法人的組織。 福德祠位於澎湖第二信用合作東邊,坐南朝北,雖然佔地面積不大,卻是馬公市歷史最悠久的土地公廟。 福德祠的歷史沿革不詳,廟中沿革志說始建於乾隆景福祠舊貌56年(1791),只是得之於扶乩的資料。

  • 擴建落成後,本祠原均係作為華隆機械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自行供奉福德正神之廟宇。
  • 同年開始,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信眾皆會舉辦建醮慶生活動,延續迄今。
  • 福德祠的歷史沿革不詳,廟中沿革志說始建於乾隆景福祠舊貌56年(1791),只是得之於扶乩的資料。
  • 福德祠位於澎湖第二信用合作東邊,坐南朝北,雖然佔地面積不大,卻是馬公市歷史最悠久的土地公廟。
  • 清嘉慶11年(西元1806年),北斗聚落由東螺街遷至現在的位置。
  • 「千龜來朝」的活動獎項包括由學者專家評選出的「最佳造型獎」、由所有參觀民眾票選的「最佳人氣獎」,以及透過「擲筊」,由土地公欽定的「土地公賞」,此活動在慶祝土地公聖誕之時,同時也藉由舉辦活動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結合宗教信仰與當地居民生活。
  • 由於近來市府採取跨區重劃方式辦理第十五期市地重劃工程,位於道路用地上的大新福德祠再度面臨不得不拆除的窘境,市府為此同意將附近的一塊公有土地變更為宗教用地,並出租給大新福德祠,以利福德祠搬遷,並促成道路拓寬,希望讓交通順暢。

Moovit提供的免費地圖資訊、以及路線跟踪功能助你無憂出行。 還可以查看發車時間、線路詳情、班次等,實時掌握達到北柵八卦福德祠的時間。 1969年,北區公所附近開闢公共設施時,當地民眾建議將土地公遷移到區公所內,以保全區平安,於是區公所供奉在頂樓。 據北區公所退休員工廖慶堂之言,昔日在三民路、福音街口的北區公所,常有民眾前往三樓戶政課求取春聯,1964年春節後,公所陸續有員工請病假、傷亡,於是員工把寫著「福」字的紅紙貼在戶政課工具牆角祭拜,視為土地公,後來感覺順遂,定期膜拜的員工遂籌組「福德會」供奉。 南門福德祠因毀損嚴重,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以鋼筋水泥重建並貼上磁磚,旁邊有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

北柵福德祠: 台中太平車籠埔廣興宮

南北福德祠雖約於同時興建,但當時南北街生活文化並不相同,此差異也表現在南北門福德祠的建造上。 其形制為單殿單開間,有簡單之馬背屋頂,山牆脊墜裝飾泥塑獅頭、磬牌露窗皆為當時的工藝建築特色,現存廟內神龕供桌則是大正5年(公元1916年)時所保存下來,正面木門與屋頂因長期受雨水而腐朽,經換修已非原貌。 廟外屋簷下設有清同治年間的1對石獅,保存完整,不常見於其他土地公廟,主因該廟為漢人墾殖宜蘭、在頭圍地區所蓋的第1間土地公廟,所以特別裝飾2隻石獅子,以象徵不同於一般土地公廟的地位。 南街在宗教祭祀上較為著重,因此有飛簷式屋脊、黃色琉璃瓦與雙龍搶珠的華麗裝飾,且現存廟貌為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時奠定,原貌不復存在,因此古蹟本體以北門福德祠為主。 位於新莊街上,祀奉土地公、土地婆,並配祀二位文武判官。 係由地方人士募建而成,但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唯根據祠中香案上年代記載推斷,應在清朝乾隆辛丑年間(1781年),距今約有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因此是新莊地區可考證歷史最久遠的福德祠。

北柵福德祠

最初廟地有四十餘坪,可舉辦酬神戲,1933年又因道路拓寬等因素被迫遷建。 北柵福德祠 每年逢農曆二月初二的頭牙、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兩天,都會舉行大拜拜。 臺灣彰化縣彰化市長樂里和平路35號主神土地公例祭二月初二、八月十五建立时间嘉慶十五年(1810年)地圖彰化北門福德祠,是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長樂里巷弄內的土地祠,祭祀彰化縣城的北門土地公,擁有多筆彰化市地產。

北柵福德祠: 台中市修道院

由於近來市府採取跨區重劃方式辦理第十五期市地重劃工程,位於道路用地上的大新福德祠再度面臨不得不拆除的窘境,市府為此同意將附近的一塊公有土地變更為宗教用地,並出租給大新福德祠,以利福德祠搬遷,並促成道路拓寬,希望讓交通順暢。 大埔福德祠的土地公與六合境另外兩間土地公廟的土地公據說為親兄弟,其中大埔福德祠是排行老三的「三伯公」,大伯公是仁厚境福德祠的土地公,而二伯公是油行尾福德爺廟的土地公。 福德祠主神奉祀福德正神,建於俗名軍功寮的地方,緣於日據時代,而詳細年代已無從可考。 北柵福德祠 昭和十一年(1936)軍功寮庄仕紳獻納土地,由庄內各信徒代表重修福德祠,並立紀念碑留存至今。 由於年久失修,信徒前後商議修葺未成,迨至二次大戰期間,烽火遍地,日人禁止信徒奉祀,一時荒廢,直至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民國卅六年信徒有志修建,然一再延宕,民國四十三年在眾信徒堅持下,終於在原址修建完成。

據說福德神像原本供俸於城隍廟廟中,後來因為城隍廟增祀六司官,才被遷到現址。 昭和3年(1928)原本位於台灣銀行現址的財神廟被拆,又把財神爺移到福德祠,和土地公同龕共享香火。 民國65年(1976年),信徒樂捐重建廟舍,坐南朝北。

北柵福德祠: 北屯福德祠

1997年區公所再遷移到永興街,其址在永興街301號,員工籌款在大樓七樓蓋土地公廟。 2004年2月19日,區長陳登志和區公所人員為新增的土地婆舉行安座。 北柵福德祠 區長李政峯任內,2014年廟身重新粉刷,9月下旬重新舉行安座儀式。

因此廟門對著錢水(溪水)流進來的方向,即表示財源滾滾而來。 這與視掌管社稷、庇佑五穀豐收的土地公為財神,有很大的關係。 祠內供奉著土地公、土地婆,精緻的神龕表現出住民對土地公最高的敬意,但防盜鐵窗的設置,則又讓人不勝唏嘘。 此外,按照五行方位所張貼的去邪押煞-剪刀符,是難得一見的符畫藝術。 供桌上一對木雕『憨蕃扛燭台』,除了神態逼真逗趣外,更為台灣長期受外邦管制的苦悶,出了一口怨氣。

北柵福德祠: 台中市太平區廟宇寺院

以當時土地廟而言,規模宏大而少見,因此可知此區信徒之財力雄厚。 山牆兩側的泥塑獅頭、磬牌露窗、廊牆頂端之墀頭石獅等造型樸拙,值得欣賞。 交趾陶是軟彩的陶器,燒製時以鉛為鎔劑,溫度約八、九百度低溫,色彩豐富豔麗,十分討人喜歡。 在廟宇建築中,交趾陶常以忠孝節義為題材,來裝飾牆壁或廟頂,以強化教義的宣導,並提高廟宇的藝術性。 如蒲松齡聊齋誌異書中,就有一位溺死於河中的「王六郎」鬼魂,頗有慈愛之心,不忍以一位抱著嬰兒的婦女為替身,被上帝任命為山東招遠鄔鎮的土地神。

北柵福德祠

北門福德祠管委員除以租金收入從事一些公益活動外,也為信徒子女開辦獎助學金。 唯,信徒採取世襲制,不允許外人加入,採父死子繼,由長子繼承信徒資格。 因信徒只作內部連繫工作,平日不願招搖,所以知道此神明會內情的人並不多。 6.蘭陽技術學院建築系歷史建築研究室,《宜蘭縣九十二年度歷史建築清查計畫》,宜蘭縣文化局,2003。

北柵福德祠: 台中市西區廟宇寺院

也有學者其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在城東里,祀福德正神,建於同治二年( 1863 ),有土地公及土地婆各一尊,懸「澤被蒼生」匾,廟門兩側上方各有石獅一隻,雕工精美。 據春秋左式傳說:炎帝神農式的十一世孫句龍,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時的高陽氏時代,因為平定九州有功,官居后土之職,並封為上公,他死後祀之為社。 今者各地土地祠紛紛配祀其他神格高於土地的各神,則不符土地廟的傳統規制。 昭和三年(1928年),本設於福德善後祠對角的財神廟被拆除(即今日臺灣銀行澎湖分行所在),信眾將財神移祀於福德祠,澎湖福德祠自始兼任馬公市區的財神廟。 澎湖福德祠據《澎湖廳志》中引據扶乩人員的口述,福德祠始建於乾隆56年(1791年),是文獻紀錄中馬公市最早的土地公祠,但開基年份僅可作為參考,未可盡信。

大新福德祠管委會主委游王德雲表示,經斥資六、七百萬元購置新的土地公廟及整地綠美化,九日請來吊車將新建的福德祠建築主體及環保金爐運到遷移地點完成安座儀式,並定十八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歡迎所有信徒一起來見証土地公的喬遷之喜。 大埔福德祠正龕有三尊土地公神像,據說是立廟之初已有。 三尊神像眼神有差異,居中神像平視,龍邊神像近觀,虎邊神像遠眺,似乎代表該廟土地攻能近觀、遠眺,明察秋毫境內大小事。

北柵福德祠: 台中市南區廟宇寺院

據說南門福德祠在早期經重建過程中將座落土地公廟旁的神龜石雕搬移,從此消失神踪,常引發居民們的想念,因此南門福德祠管委會於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於廟旁,讓居民勾起過往回憶。 另每年舉辦的「千龜來朝」活動是1種以各式食材製作神龜以敬拜土地公的競賽。 會選擇以龜來做為主題,其中主要取幾個吉祥意涵:一、烏龜代表長壽,適合祝壽,二、烏龜重心低,走路四平八穩,代表平安,三、龜屬於五行中的「北玄武」,北方屬水,水代表財,拜烏龜除了祝壽求平安,也代表求財。 北柵福德祠 「千龜來朝」的活動獎項包括由學者專家評選出的「最佳造型獎」、由所有參觀民眾票選的「最佳人氣獎」,以及透過「擲筊」,由土地公欽定的「土地公賞」,此活動在慶祝土地公聖誕之時,同時也藉由舉辦活動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結合宗教信仰與當地居民生活。

  • 其形制為單殿單開間,有簡單之馬背屋頂,山牆脊墜裝飾泥塑獅頭、磬牌露窗皆為當時的工藝建築特色,現存廟內神龕供桌則是大正5年(公元1916年)時所保存下來,正面木門與屋頂因長期受雨水而腐朽,經換修已非原貌。
  • 軍福宮奉祀主神為朱、李、池 三府王爺,奉祀緣起於清朝光緒年間,台中縣龍井鄉水里港(今台中市龍井區)三府王爺出巡軍功寮時,降乩指示要在此地救世,為此地方倡議彫塑朱、李、池三尊王爺神像奉祀。
  • 唯,信徒採取世襲制,不允許外人加入,採父死子繼,由長子繼承信徒資格。
  • 民國65年(1976年),信徒樂捐重建廟舍,坐南朝北。
  • 最初廟地有四十餘坪,可舉辦酬神戲,1933年又因道路拓寬等因素被迫遷建。

該兩月爐主會改選,如當地賴厝里里長盧冬松就擔任過爐主。 北柵福德祠 北區公所部分員工也會於土地公誕辰時,邀退休員工回公所聯誼聚餐。 區公所還曾特別印製宣傳單,為此廟徵求爐主,強調爐主不必捐錢,平日只需奉茶並檢查香的庫存,望更多人加入服務。

北柵福德祠: 台中市一貫道

據考該祠曾修茸四次,依序為光緒八年(1882年)、民國四十一年、民國六十五年、民國八十三年。 北柵福德祠 該祠管理委員會設有管理人及總幹事各一人,下設有財務、總務、祭祀及法制等四組,共同管理該祠事務。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以擲茭方式選出一位爐主、副爐主及四位頭家,在未來一年內,負責掌理祭神事務。 擴建落成後,本祠原均係作為華隆機械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自行供奉福德正神之廟宇。 南北門福德祠的發展,從清領至今,見證了頭圍老街的發展歷史,今因港口的淤塞與交通的便利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大不如過往,但民眾仍可以從南北街福德祠隔和平街相望的距離,理解到當時頭圍街商業發展極盛的相關地理位置,以及和平街上當年的繁華景象。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