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10大優點

黃土水的《甘露水》在這一年獲選當時日本最重要的帝國美術展覽會,以台灣人充滿自信的風采站上國際舞台。 回到這件這件尺幅長128.5公分、寬69公分的《東台灣臨海道路》,為目前陳澄波現存創作的第二大,由於上山返日之後幾乎沒有任何這件作品的消息,連陳澄波的家人們都只看過檔案資料照片。 直到日本學者兒玉識(Shiki Kodama)因受官方委託而進行地方誌的研究與撰述時,在山口縣防府市圖書館,發現了這件《東台灣臨海道路》之後,與臺灣的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聯繫,才讓這件埋藏在歷史迷霧中的傳奇作品重現於臺灣。

而台北市太平國小也大方出借黃土水的《少女》胸像,《少女》是黃土水於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時的畢業製作,同年捐贈予母校太平國小,並在百年之後走出校門。 從文化劇傳單與劇照中,可見林摶秋、張維賢等先鋒,如何結合文學與藝術家發展劇場運動,讓戲劇成為文協宣傳手段;而文協的重要成員賴和,以筆作為利器拚搏,從文本中可見他對土地的厚愛、面對文協分裂時的痛心,本次展出他涉入治警事件的手稿《出獄歸家》,為手稿完成98年後首次正式展出。 《光》一名是為回應百年前時代背景,展覽跨領域研究團隊提到,當時殖民地不走向獨立,就必須爭取地方自治,而回顧1920年代的台灣,文協、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就是帶領人民前進的雙頭馬車,企圖把殖民地人民的自卑感拿掉,褪去籠罩在島嶼上的烏雲,讓土地與民族性再次「見光」。 本校為台灣近代美術史與美術教育發源地,自日籍教師石川欽一郎起,如倪蔣懷、陳植琪、陳澄波、李石樵、李梅樹……等前輩藝術家皆為本校出身。

北師美術館: 迎接黃土水〈甘露水〉 國立臺灣美術館堅定守護臺灣藝術資產

另外,本展也與木漏類比團隊合作,以復古的八釐米攝影機紀錄日本修復師森純一修復《少女》胸像的過程,透過細膩的影像及聲音處理,放大修復過程中每一個微小動作和細節,讓觀者更能親臨其境。 北師美術館 為了更全面地呈現研究過程,北師美術館更邀請曾榮獲金鐘獎的公視《藝術很有事》團隊,經過一年多的悉心跟拍,將藝術家後代珍重保存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團隊挖掘、整理藝術史等難與外人言說的過程,以鏡頭一一紀錄下來。 《好日》為林之助贏得了最後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其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於畫冊中。

  • 在這個歷史性的時間點上,同月17日迎來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發起人蔣渭水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
  • 但樹枝的遮光效果有限,展場白天,仍會有大面積的陽光灑落,干擾影像的呈現。
  • 此展探索了臺灣近現代與當代藝術中,不同藝術家之間相互啟動與共振的關係,進而彰顯出藝術家即對話者與挑釁者,學者即合作者,觀眾即能動者的多重曖昧性。
  • 綜合以上,推廣公眾對於臺灣藝術史的深度認識,已是當代臺灣對自我文化認同與主體性建立不可或缺的一環。
  • 藝術家追索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文藝抵抗的路線繼續延伸文協精神直到戰後。
  • 藉由這些多元性質 NFT 的發行,北師美術館試圖探索未來世代美術館、藝術作品與社會大眾關係串連的多重可能,更交織出有別於過往美術館的社群想像。

觀眾自捷運圓山站下車後,於1號出口出站,可步行穿越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再左轉行進至中山北路三段,於右前方即可抵達美術館。 展場像是劇場般充滿層次,隨著踏入一個彎邁向另一個彎之際,也讓人得以在近距離觀賞畫作同時,去想像百年前動盪時代下正啟蒙的民主意念,正如同照亮黑暗的希望之光。 與網站並行將會有一系列的網路活動,而張碩尹亦與熟稔網路生態的新世代音樂人陳嫺靜合作,試圖藉由表演、說唱與嘻哈的形式,將當代藝術的探詢糅雜轉化成網路世代的語言繼續綿延。 「我替北師美術館取了個名字,一座會呼吸的美術館。」對林曼麗而言,美術館不必雄偉龐大,但必須非常穿透與開放,並且容易與居民互動。

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光》展覽亮點!黃土水雕塑、繪畫、文學爬梳台灣文化啟蒙與自覺

另外在「風土的踏查」中,則是邀來了陳澄波於2015年在日本重新被發掘出的《東台灣臨海道路》,這件作品原是1928年總督上山滿之進即將辭職卸任時,委託陳澄波創作,作為自己的駐臺紀念。 想必是因為這位出身於農林專業的文官總督,對臺灣的土地山林與原住民文化抱有極大興趣,因此可以理解他對東部具有一定的留戀與情感。 北師美術館 積極投身傳統工藝文化保存與發展的顏水龍,試圖將農業社會中的傳統工藝,以符合現代美學的設計,創造出介於「工業」與「工藝」的新範疇,期望將其設計的藤/竹編家具,量產化以進入國際市場,改善當時人民的生活所得。 另一方面,林明弘和林壽宇則分別使用量產的腳踏車與傢俱,製作出〈永久銷售〉、〈墜型〉等作品。

因此,林曼麗認為能給當下在跨館舍合作方面尚無明確模式的台灣藝術界一個啟示與示範,對她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介紹給台灣的藝文工作者們。 另外更難得的是,這個展覽的走向相當適合普羅大眾,除了體現當代各種結合了時下流行次文化中的圖像之餘,也還能夠回顧日本的美術史,兼具娛樂休閒與教育意義。 今年8月底在北師美術館開幕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當中,將以視覺性的藝術為主軸,搜羅、整理了自浮世繪、現當代藝術、動漫文化與圖文傳播視覺設計的各種作品,以一個輕盈且不帶負擔的符號與象徵,帶領觀眾進入日本藝術史的世界。 北師美術館,為隸屬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之美術館,在該校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林曼麗推動下成立。

北師美術館: 前輩畫家陳澄波愛畫1物 百年前台灣風景很來電

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教授率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而總統府和文化部更是傾全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2021年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甘露水》對於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臺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開幕式也特別安排藝心弦樂四重奏於黃土水《少女》胸像旁演奏與藝術家們同樣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友的鄧雨賢所創作的歌曲:〈大稻埕進行曲〉、〈滿面春風〉和〈跳舞時代〉。 作品一絲一毫的筆觸,將藝術家當時躊躇或是喜悅種種心情封存下來,親面作品時、仿佛將當時的情緒全數召喚,引領著我們回到那個對時代滿懷熱忱,期待能以藝術改變社會的時代。 但想將「觀眾的參與」一起納入展覽未盡的構想,仍存在於黃邦銓和林君昵腦海中。 在 NFT 內部分享會議之後,兩人也提出藉由眾人之手,透過點雲(Point Cloud)的技術,將整個展場意象保存下來的提案。

  • 展覽透過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展出74件作品。
  • 舉例來說,能表現女性溫柔賢淑的圖像,大概在傳統的社會中比較能夠被接受。
  • 百年前,臺灣現代美術的潮流蓬勃發展,參與創作、鑑賞美術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包括臺灣第一代現代藝術家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等,前仆後繼遠赴海外留學,他們燃燒生命致力創作,除了揭開臺灣現代美術的序幕力創作結晶超越政治紛爭,成為臺灣的文化記憶寶庫。
  • 顏娟英表示,展覽受到各界協助,但仍然有些未竟之業,像是黃土水的石雕《甘露水》先前一直找不到下落,這次輾轉找到,可惜藏家不願意曝光,仍與其擦身而過。

北師美術館展場上,雕塑家黃土水百年前完成的台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立於中央,少女雙手輕輕放在身後蚌殼、姿態挺直、臉龐微微仰起,綻放自信與優雅的光芒。 「她看似靜止不動,其實瞬息萬變。」修復師森純一表示,黃土水的作品充滿時間感,「甘露水」看起來就像要往前邁一步,微張的「半眼」則猶如「觀照眾生」的釋迦牟尼。 北師美術館大展「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18日開展,焦點展品「甘露水」以昂首向前的少女,象徵台灣文藝復興時代的降臨。

北師美術館: 展覽|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展

黃土水是臺灣第一位以雕刻聞名的藝術家,《少女》是他就讀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製作,同年捐贈母校太平國小,在百年之後走出校門,踏進北師美術館與眾人見面。 仿佛藝術之神的眷顧,考察團隊研究期間也有意外發現,呂鐵州的巨作《鹿圖》,呂鐵州擅長花鳥畫,這是他罕見以鹿為主題的作品,再如林之助細膩的膠彩畫《好日》,描繪年輕母親和幼女的日常生活,贏得最後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往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畫冊。 北師美術館此次因光展發展的 NFT 計畫,包括用以兌換《Kng》的《好蚌》、展場保存的《Kng》和因應社群平台活動發起的《銀河火柴盒》。 《好蚌》來自《甘露水》腳下的蚌殼,北師在農曆年前已經發表了以蚌殼為元素的紀念紅包袋,而貝殼在古代也曾作為一種交易貨幣,因此在概念上也很適合作為兌換券的形象,還有「好棒」的諧音梗。 《好蚌》是一組可以互動的圖檔,並有兩階段的生長機制設計,第一階段敲擊蚌殼時,蚌殼會微微張開,靜置一會兒後再默默伸出斧足;直到《Kng》可以兌換時,蚌殼才能完全打開。

蔡明亮說,這些紙有被使用過的質感、揉皺的痕跡,當它被投影上去時,影像與紙重疊起來,會發展出一種新的觀看經驗,人們看到的,不只是影像而已,還有承載影像的紙的材質,電影在美術館裡,又創造出新的作品出來。 也因此,在北師美術館看《郊遊》,與在戲院看的感覺不同,就連看展覽這件事,也與和尋常看展覽不一樣。 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 《郊遊》描寫得是廢墟,描寫得是社會邊緣人的生活,在「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中,人們便像在廢墟裡徘徊,在廢墟中欣賞這部電影。 「我們等這個展覽很久了!」該展總策畫、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指出,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展覽,邀請周婉窈等學者在厚實的研究基礎上策展,並用當代的觀點看歷史脈絡。 展名以「光」為名,回應100年前知識份子如何在黑暗的時代中仍懷抱勇氣,並心懷信念向前奔馳。 象徵台灣文協時代美學的《甘露水》,曾因世人的不理解遭棄置於台中火車站。

北師美術館: 藝術評論

這些 NFT 甚至有點像會員證,增加關注美術館觀眾的黏著度,有些類似美術館之友的認證。 未來這個身分也可能在美術館的規畫中,有後續賦能的規劃,讓擁有這些獨特 NFT 的民眾,享有優先參與美術館活動的權利。 《Kng》NFT 實踐了展覽現場的保存意義,也將觀眾參與的意涵置入,讓展覽的概念更加完整。 然而能夠參與工作坊的觀眾畢竟有限,北師美術館還是希望透過 NFT 的形式跟更多觀眾建立對話的可能,最終團隊決定讓買「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畫冊的人成為第一批擁有北師美術館出品 NFT 的民眾。 光展結束的一個月前,北師美術館團隊成員對 NFT 的理解各有深淺,可能包括聽聞 NFT 市場面的火熱,或是身邊藝術家在其中獲利了數倍的報酬。 但對王若璇來說,一般傳媒和社會大眾對 NFT 偏向投機與炒作的討論氛圍,仍讓她無法清晰感受到 NFT 與美術館事務有價值觀交集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

之後三人開始合作策展,第一次為2010年「機器人與藝術——機械x身體的視覺意象」展,「美少女展」則是第二次的合作,更在2019年將展覽移師台灣。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透過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共展出47位臺籍及日籍藝術家,74件作品。 1920年代,臺灣現代藝術開始蓬勃發展,然而隨著時局變遷,經過紛紛擾擾,許多藝術家一度受到限制,卻也不畏限制地持續開創出時代的樣貌。 北師美術館 而藝術史學者們始終兢兢業業,努力地進行臺灣藝術史的研究計畫,文化部近年發展的「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則是一個重要的後援,蕭宗煌政務次長也在該日前來,特別向展覽致意。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 觀眾服務設施

不過這個主題下,最令人感到意味深長的便是陳進於戰後1955年發表的《山中人物》,這是件以彩墨描繪的新竹尖石鄉的山地風貌與泰雅人的日常生活。 在1950年代的背景下,日治時代接受日本新式美術教育系統的臺灣畫家,早已視東洋畫為臺灣美術之一環,而後舉辦省展,自然而然地將東洋畫納入「國畫」的範疇。 因而在中國大陸文化人士來臺後,以其中原文化本位心態來說,中國傳統水墨才應該是「國畫」。 1950年在「臺灣藝壇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上,畫家劉獅直批將日本畫納入國畫是拿人家的祖宗來供奉,這個批判,配合當時二二八事件後政治高壓的社會情境,從此拉開了長達十數年的正統國畫的論議。 而另外一件《山之男》,則是當時在臺日人鮫島臺器的雕塑作品,這位曾生活在基隆的雕塑家,原籍日本鹿兒島,在鐵道部工作時,開始製作雕塑作品,1929年於基隆及臺北舉辦個展,後來受到在臺日本人士的後援,以及黃土水的介紹,赴東京拜日本著名雕塑家北村西望為師。 1932年初次入選第十三回帝展,次年則以這件臺灣原住民主題的男性像《山之男》入選第十四回帝展。

而陳進以排灣族族人為主題,入選1932年新文展的大作《三地門社之女》,也在本次展出中回到台灣與眾人見面。 展場中,陳植棋與倪蔣懷所繪《真人廟》、郭柏川《臺南祀典武廟》、陳澄波《琳瑯山閣》,皆透過尋常風景暗喻臺灣人的精神抵抗;新出土的藍蔭鼎《夜晚的麵攤》與《南國之夜》,建構島內群眾的日常景象。

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美少女串連的日本文化主體性

人們觀看電影的經驗,在這個展覽裡被重新訓練,觀看電影的方式更自由,電影也被解放了。 黃土水1895年生於台北,是台灣首位入選日本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藝術家。 1921年,黃土水以《甘露水》二度入選帝展,隔年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不僅吸引日本皇室關注,更鼓舞了台灣那一個世代的藝術家。 北師美術館 此展探索了臺灣近現代與當代藝術中,不同藝術家之間相互啟動與共振的關係,進而彰顯出藝術家即對話者與挑釁者,學者即合作者,觀眾即能動者的多重曖昧性。 北師美術館邀請您於2021年4月24日至7月25日一同「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舉例來說,能表現女性溫柔賢淑的圖像,大概在傳統的社會中比較能夠被接受。 當時代的風氣逐漸開放,展現自信的職業婦女穿著上班的制服,或是在舞廳跳舞的形像就更加受到歡迎,被認為是「美」。 透過男女在生理、社會和歷史地位等的比較,突顯女性過去不受重視,而今應該重視的論調。 本展覽的概念發想非常厲害,以「美少女」這樣極具吸引力的主題貫穿展中作品,光是看展覽名稱就讓人非常心癢想去。 此外,本次主持《少女》胸像修復的森純一先生,亦為修復中山堂黃土水《水牛群像》的日籍修復師,種種因緣巧合,使得《少女》胸像的再現更彌足珍貴。

北師美術館: 台灣美術再發現!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集結陳澄波、黃土水等47位台日藝術家作品

他將一座厚重而循規導矩的作品,運用頂光的漫射,透過樓板轉換、遷移、交疊、凝結等類藝術手法,使此400坪的三個樓板因此而豐富,展間也像座藝術品。 我印象最深的是,蔣宋美齡及希拉蕊的母校─波士頓衛斯理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的Davis Museum。 但如果我們放大一點來看,可能會發現在歷史中不同的時間點,人對於美醜的想像可能可以粗略的歸納。 蔡明亮說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我們的社會將來能更好,小朋友的素質長大能更好,就這樣而已。

北師美術館: 黃土水名作《少女》百年之後重見世人 為北師美術館年底大展率先啟動修復計劃

北師美術館在建築體的規劃上,以「穿透性」及「平行視點」的思考作為空間的核心概念。 一樓的落地窗讓視線得以串連城市、美術館與後方的校園,三樓也與文湖線捷運站體等高,以此打破人與博物館接觸的儀式性圍牆和主客體之間的階級,並反轉由內而外的觀看文化。 花蓮慈大附中,落實教育部推動雙語實驗班計畫,一年來陸續連結9個國家的姊妹校,推動線上教學活動。

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 即將發行NFT《Kng》

而有趣的是,1934年臺灣本島畫家成立臺陽美術協會時,立石鐵臣是當時唯一的一位日本畫家,但1941年臺陽美術協會設立雕刻部時,身為日本人的鮫島,也與臺籍雕塑家陳夏雨、蒲添生一起成為會員。 《美少女的美術史》以學術性角度策劃展覽,結合通俗文化與美少女的視覺符碼帶出當代議題,並同時回溯經典美術脈絡,跨領域地展現出當代人的生活文化風貌。 地方美術館的策展人跨出館外,集結更多館舍形成一個策展團隊,共同激盪策劃出相當有趣的展覽,這些展覽吸引更多人來到地方美術館來看展,是一個相當創新的做法,打破了現在博物館與美術館在經營管理上的封閉僵局。

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不只是美還有更多關於少女的故事

北師美術館的催生人,北教大教授林曼麗說,美術館規模雖小,但開館至今,已漸漸匯聚起社區的能量。 《好日》為林之助贏得了最後一屆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其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於畫冊中。 作品中,年輕母親穿著剪裁俐落的改良式台灣衫,帶著幼小的女兒上街買菜,女兒可能累了,丟下手中的扶桑花,一臉奧嘟嘟地,撒嬌要求母親抱她。 不過就算女兒鬧著脾氣,母親也不為所動站著,兩個人拉扯出的張力,以及飽滿的藍黃色調和諧互補,平凡生活中的幸福洋溢於畫布上。 仿佛藝術之神的眷顧,研究進行期間,團隊也意外發現了呂鐵州的巨作《鹿圖》,此件作品是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罕見以鹿為主題的創作。

也因此,《郊遊》在北師美術館發行、辦展覽,並不像尋常展覽那樣,開完幕、辦完講座,便靜靜等待觀眾的來臨,然後展期到就閉展。 《郊遊》在美術館發行這個創舉,對蔡明亮而言,則只是他達到自己終極目標的一個過程。 在這樣的空間展示影像作品,影像容易被陽光干擾,無法正確呈現影像的色澤。

北師美術館: 臺灣美術的百年追求

看完影片走出來特別看了牆外的說明,才知道原來是改編自太宰治的小說《女生徒》,恍然大悟。 太宰治的大名當然耳聞已久,但實際上完全沒看過他的作品,意外看到這個改編的影片,台詞中那種描寫功力真的非常人能寫。 廢墟常與樹林一齊出現,但廢墟出現在美術館中,卻會讓觀展民眾產生一種怪誕的感覺。 蔡明亮說,在美術館裡看到的是枯死的樹木,往通透的玻璃帷幕外看去,卻是活生生的樹,好似美術館裡的樹是外頭樹木的最終命運,也像是樹木的鬼魂、靈魂一般;在外頭是日常的世界,在裡頭卻可能是種內在的心靈世界,而僅有一牆之隔。 美術館外的校園人車鼎沸,館內卻是一座廢墟,人們在裡頭參觀,安靜、緩慢、小心,空氣裡還瀰漫著樹林的氣味。 但樹枝的遮光效果有限,展場白天,仍會有大面積的陽光灑落,干擾影像的呈現。

北師美術館: 黃土水少女像、東門國小校鐘 見證日治發展獲指定古物

林曼麗認為,一個好的展覽,要能與觀看展覽的人溝通對話,作為藝術與大眾互動的媒介。 北師美術館 她說明,如果展覽不能與民眾交流,只能呈現策展人與研究員的專業知識,那便失去展覽的意義了。 因此半年來,北師美術館不定期舉辦演講、導覽,想要連結社區居民與校園資源,成為一個知識交流、藝術推廣的平台。 林曼麗也補充道,有好幾次曾遇到民眾,握著她的手說,「真的很喜歡北師美術館的展覽。」。 美術館門口朝向社區街道,有著透明的大落地窗,路上行人經過美術館,只要有興趣,隨時都可以參觀。

北師美術館: 「ONE ART Taipei 2023 藝術台北」第五屆展商名單公布!集結全球68間畫廊參展,十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