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6大優點

又分法忍及生忍,法忍是於非心法的自然現象、生理現象,不起心法的瞋恚、憂愁等煩惱;生忍則是於人對己之恭敬供養,不執著;他人對己之瞋罵、打害、不生瞋恨。 而在《菩薩地持經》中的安苦忍法,即是生忍;思惟解忍,即是法忍。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行。 所謂忍辱行,就是慈悲與智慧,是積極的,絕非束手就縛,消極的等待著被攻擊。 忍,並不是消極的讓步,也不是吃虧受氣,而是寬容的慈悲。

  • 于是猕猴进入了山谷底,背著那个人,然后抓住崖壁上的杂草慢慢地往上爬;猕猴爬上去之后,就把那个人放在平地上,并且指示出去的道路,告诉他说:“回到你住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作坏事。
  • 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你如果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即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以做功德消你的业障。
  • 故此,“忍辱”才是六度的中心,是修行的转折点,修佛人不修忍辱法门,就精进不了,禅定不了,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般若智慧了。
  • 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
  •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 諦察法忍是以慧為性,能審諦觀察諸法,三性三無性。
  • 忍辱的境界非常高,忍辱是菩萨的境界。

蘊處界既然是緣起緣滅的體性,所以說蘊處界其性本空。 然後要緣於一切諸法滅盡,就是要用苦集滅道來滅掉自己的蘊處界,讓自己不受後有,永遠不再有未來世的蘊處界;是把自己消失掉,就是用滅來停止再出生。 所以阿羅漢的無生,只是用一個滅盡來停止自己未來世再出生一切法,這是將滅止生。

忍辱: 世界

因有道御,菩萨如是无世形像无度世像无无量像。 忍辱 因有所现犹如虚空,无有久固无须臾立。 菩萨如是不久存立不须臾住,犹如现影而无有影。

忍辱

度一切眾生,冤家對頭也在內;菩薩沒有一個冤家,冤親平等是大無畏精神。 △ 一切冤家對頭不可恨,其是來成就我們忍辱度的。 對於天然災害要忍受,對於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萬法皆空,對事理因果都能瞭解,謂之無生法忍。 當辱境發生,用空觀智慧來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諸法本來無我可得,我既然是無有的,哪裏還有什麼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 這就是能空的我相與所空的辱境,二者既然完全是空的,故中間的辱相,當然也是不可得的。 這樣觀空,萬惡的嗔恚心就無處發生了。

忍辱: 忍辱是什么意思?

菩萨如是无有处所亦无方面而有所至也,于一切法宣达恢弘,等御诸行靡不周遍,犹如虚空。 有住依立则无所生而现众庶含裹众形。 菩萨如是不行不住游随众行,而有所现亦无所生。 犹如虚空,无有形像亦无不像,无清净行亦无秽浊。

忍辱

以为自己不得了,我看了很多书啊,我看了很多佛法书,讲出来一套一套的,还要拿菩萨的东西去攻击人家。 任何人拿佛教去攻击人家,实际上,他已经是偏了。 我虽然要忍耐,但是我连要忍耐的心都不生出来。

忍辱: 沒有這幾個經歷成就不了大事

也就是说,忍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若小事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忍辱不是胆小怕事,而是韬光养晦。 譬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复国;又譬如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最后成就大业。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忍辱负重,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生忍。 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

忍辱

能懷忍行慈的人,是真正體會到人我平等一如,明白以諍止諍,雙方爭鬥,終不得安寧。 所以,視一切為理所當然,對人我的是非、比較,能寬容能接受,這世間一切有理無理,都是增加我們福德的資糧了。 人家說話批評我一句,我沒有力量克制自己,就要跟他吵架。 人家討我便宜,我不甘願,我要跟他討回來。 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錢財,我們都沒有一點力量、都不能承擔、不能接受,不能忍的人生,難道就會快樂嗎?

忍辱: 忍辱层次

唯有忍辱婆罗蜜能破魔军、烦恼贼。 接著说第四个无生法忍,什么是无生法忍? 大乘的无生法忍就是现观万法都是从十八界来,而十八界都是从如来藏心出生,所以契经说:“如来藏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如来藏;如来藏无生,故一切法无生。 ”能够安住于一切法无生的现观智慧,生起道种智,分证解脱果与佛菩提果,乃至满证解脱果与佛菩提果,证一切种智,叫作无生法忍。 也就是说,地上菩萨所修证的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就是无生法忍。

忍辱

中医认为,怒皆由气而生,气和怒是两个孪生的兄弟。 怒气会使“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这些常识早巳被人们所熟知。 忍辱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生气、盛怒而身亡者。 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 世人的许多怒气大都来自贪欲与私心,邻里之间的争吵,马路上的争吵无非为了一点小利,或受了一点小损害。 如果能用一颗淡泊的心对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怒气自然就小了,也就不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大发雷霆。

忍辱: 忍辱

我应该想办法下去谷底把他背上来。 于是猕猴进入了山谷底,背著那个人,然后抓住崖壁上的杂草慢慢地往上爬;猕猴爬上去之后,就把那个人放在平地上,并且指示出去的道路,告诉他说:“回到你住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作坏事。 忍辱 ”猕猴因为费尽力气来救人脱困,所以非常疲惫地躺在地上休息。 那个人心里想:当初我被困在山谷时,差点饿死,现在如果没吃东西也会饿死,这样和困在山谷底有什么差别呢? 于是心中起了恶念:我应该把这只猕猴杀来吃,来救济自己的性命,也没什么不可以啊! 于是他拿了一块石头,猛力地捶打猕猴的头部;猕猴立刻头破血流,地上都染红了鲜血。

夫 妻忍耐是难忍中最难忍的东西。 学佛要懂道理,出去脸要庄严,就像观音堂一样,庄严佛净土。 忍辱 你们看看观世音菩萨庄严不庄严? 看看那些老头 子看见女孩子的样子,色迷迷的,丢尽了自己的脸。 女人也是的,看人一定要庄重,眼睛不能花,眼睛不能偏,实实在在的。 过去看人都有讲究的,叫礼貌看人。

忍辱: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嘎拉之韵

第四是「觀忍」,每當辱境發生,就用「空」 觀智慧來照察。 第五是「喜忍 」,當遇到屈辱時,能夠生起感恩心而歡喜接受,如經中所說敵人是你人生中的「逆境菩薩」,也是你生命中的「逆增上緣」,來幫助自己修行。 最後是「慈忍」,對於侮辱我、欺負我的人,不單不起煩惱,也沒有報復之心,更應為他著想,以慈心予樂,以菩提心來度他。

  • 第五是「喜忍 」,當遇到屈辱時,能夠生起感恩心而歡喜接受,如經中所說敵人是你人生中的「逆境菩薩」,也是你生命中的「逆增上緣」,來幫助自己修行。
  • 佛在金剛經中所説,由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段經文時,有“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 古德講「轉煩惱成菩提,化火湯為清涼」即為此意。
  • 则趣一切诸佛之法,普周世间靡所不遍,于世俗法亦无所住,不随俗教犹若如影。
  • 其實「忍」是力量、智慧、認識、擔當、負責、化解。
  • 所谓化者则谓一切诸有世界因所造行、思想所化,皆是一切苦乐颠倒斯化等类;一切世间悉缘无明、或以思想,便成尘劳众想之念,因缘化生。
  • 现在对我毁辱,我能忍受以德报怨。

當辱境現前,以智慧迴光返照,修因緣觀。 忍辱 回想為什麼自己無故受辱、捱打、捱罵等,辨明其中緣由。 若無緣無故受侮辱,則或許是前世因緣感招的惡果,今生隨業受報;反之,即並非業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 若能作受報想,作還債想,體會其中疾苦,領悟考驗真諦,心中自然就將難忍受的辱境逆來順受了、心甘情願不生嗔恨心了。 晓了诸法一切如幻因缘而成,笃信一法济度若干无央数法。 以无数法等入一法,入于吾我入无所入,诸所建立导利众行悉无所著。

忍辱: 忍辱英文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