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賀號航空母艦9大優點

日機冒著猛烈的炮火,一架接一架地向中國兩艘主力艦俯沖投彈,但無一命中。 加賀號航空母艦 第一波攻擊結束后,敵機又分散成10余個小隊,由四面八方向“寧海”俯沖而下,大量炸彈隨之落在軍艦四周。 “寧海”艦陳宏泰艦長臨危不亂,急令高射炮專打空中敵機;高射機槍改為平射,對付俯沖低飛的飛機。

3月1日,一架負責偵查的九七艦攻在聖誕島南方發現1艘美軍油輪(USS Pecos,AO-6)。 上午12點55分,加賀號組成9架艦爆攻擊隊(指揮官渡部俊夫上尉)起飛前至獵殺;蒼龍號的艦爆攻擊隊則在13點9分起飛(指揮官池田正偉上尉)。 同天晚上7點,蒼龍號再度派出9架艦爆處理巽他海峽海戰戰敗後逃竄的美軍驅逐艦埃德薩爾號(DD-219),她遭比叡號、利根號、筑摩號等大型艦炮擊後已經失去動力,因此輕易的就被250公斤炸彈給擊沉。

加賀號航空母艦: 設計特徵

“平海”軍艦高炮彈藥用盡,軍艦的下沉已經無法控制,於是葉可鈺副長下令軍艦駛往江北十二圩的淺灘擱淺,並且開始拆卸火炮與重要零件運往南京,參加首都保衞戰。 23日午夜,前來督戰的陳紹寬部長下令“平海”艦撤離非必要人員。 在3號機被擊落之後,我第3炮位的射手在興奮中停止了射擊,4號敵機乘機縮短了距離,投下4枚近失彈。 “平海”艦艦體在巨大的震波中被震出江水,然後再重重地落在江面上。

第1隊日機漸漸逼近並降低高度,終於到達艦隊上方的攻擊陣位。 第一批10多枚60公斤炸彈落在“平海”艦與“寧海”艦之間,衝起一陣紅光,繼之以天崩地塌的一聲爆炸,激起巨大的水柱,竟將“平海”全部船影遮住。 艦首錨鏈艙受損,第2高射炮位被破片摧毀,炮手一等兵周兆發、槍炮上士陳得貴殉職,見習指揮高級防校畢業生高昌衢少尉見炮位槍炮兵全部負傷,奮不顧身,親自操炮射擊,也壯烈殉國。

加賀號航空母艦: 蒼龍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側舷延伸到舰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 這卻引發甲板與住艙的鄰近區域平均攝氏40度的高熱問題,同時引導到艦尾的廢氣仍然會干擾降落作業,這項設計在當時的航艦中堪稱失敗。 加賀號同样安装重巡洋艦級的200公厘艦砲,其用途為壓制以魚雷奇襲艦隊的水面艦。 為此日本海軍趕緊在8月22日調度新級機參戰才挽回嚴重的交換比,在上海戰線逐漸穩定後,9月15日“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6架九六艦戰、6架九十艦戰、18架九四艦爆、18架八九艦攻更換駐地至上海公大機場。

加賀號航空母艦

殘骸沉沒在17000英尺的水底,可以清晰看見連接炮臺的走道,一座觀測平臺,及一座降落指示標志(幫助飛行員在甲板上安全著陸)。 今后的分析將著力于這塊殘骸的來源,并期望能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加賀”號的主艦體。 因為錯過多次戰役到中途島戰役,所以在中途島戰役中“加賀”號的艦載機編制是日軍航艦部隊中最完整的滿編狀態。 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結束了,這艘2526噸的輕巡洋艦也結束了它的海軍生涯。 加賀號航空母艦 在這場血戰中,它擊落了敵機5架,共發射炮彈700余發,高射機槍15000余發。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發展沿革

當晚,陳季良司令召開各艦艦長會議,下令“平海”絕不能因為避開日機重點轟炸而降下桅頂的司令旗,各艦也不得為了機動,向上遊駛去。 第2隊日機見第一波攻擊得手,從上游鑽過雲層,以“平海”為目標再次進行水平投彈。 20餘枚炸彈發別落在“應瑞”艦前後以及“平海”、“寧海”艦之間。 汽艇舵手二等兵鄭禮湘看見機槍無人操作,奮不顧身地衝向機槍,手握到槍柄時胸部即被擊穿,壯烈犧牲。 原先設計是想參考美國海軍的列星頓級航空母艦作為範本,但是在“友鶴事件”之後所有日本船艦都進行重心的再計算,為了減少側風面積因此列星敦級的艙面甲板設計被全面放棄,改為與赤城號類似的設計。

  • 但“平海”軍艦的右舷艦身在23日下午的轟炸中已遭重創,艦首的3英寸高射炮彈艙首先開始進水;在水平轟炸結束後,水線下各艙紛紛進水,並傾斜至20餘度。
  • 隨后,CombinedFleet派出三位歷史學家,通過研究對比,確認該殘骸屬于“加賀”號航空母艦。
  • 第一批10多枚60公斤炸彈落在“平海”艦與“寧海”艦之間,沖起一陣紅光,繼之以天崩地塌的一聲爆炸,激起巨大的水柱,竟將“平海”全部船影遮住。
  • 后續的2號機再無勇氣完成俯沖,沒沖到攻擊位置就爬高,將炸彈丟在“平海”艦數十公尺外的江面上。

1935年大改裝後,因為龍驤號的服役讓航空母艦的數量得以補齊,“加賀”號編入第二航空戰隊,隨後因蒼龍號與飛龍號服役因此編入因赤城號進行現代化工程而戰力不足的第一航空戰隊,編制艦載機為16架九十式艦上戰鬥機、16架九四式艦上轟炸機、28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 加賀號航空母艦 然而,1934年爆發了友鶴事件,日本海軍開始檢討手邊造艦計畫與現役艦盲目塞上重武裝造成的船隻穩定性問題,新型航艦因此取消了155砲設計,同時下修技術標準;最終定稿的建造方案為「G9」。 在1935年,「G9」艦下水之後,帝國海軍確定第四艦隊事件主因,因此使用焊接技術的艦體區域強度再度遭到檢討改良。 因為接連發生的意外、1930年代後期新型艦載機服役所需的相關整合設備建置,蒼龍號在建造前後不斷的修改設計,更造成下水後儀裝工程時程大幅拖延,雖然延長了建造時間,但讓軍艦性能最後走向合理化;而有了赤城與加賀的改裝經驗後,日本海軍在蒼龍號的艦型設計上也就更加成熟。 同時,1934年日本宣告將退出華盛頓海軍條約,並在1936年生效,於是日本在蒼龍號的實際建造上根本沒管10,500噸標準排水量的門檻問題。 1935年大改裝后,因為龍驤號的服役讓航空母艦的數量得以補齊,“加賀”號編入第二航空戰隊,隨后因蒼龍號與飛龍號服役因此編入因赤城號進行現代化工程而戰力不足的第一航空戰隊,編制艦載機為16架九十式艦上戰斗機、16架九四式艦上轟炸機、28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

加賀號航空母艦: 艦長

清晨5時,下游監視哨突然報告:日軍10餘艘軍艦正向江陰前進。 “平海”、“寧海”與“逸仙”艦三艦官兵衝上甲板,在炮位中安靜地等待最後的廝殺——艦隊對決。 兩艦艦舷的機炮立即調整射擊位置,將炮口對準鑽過江陰峽口幾乎呈水平狀超低空撲來的敵機。

日軍此次采用的是集團轟炸戰術,18架飛機組成緊密的隊型撲向“平海”和“寧海”艦。 日軍機群在火網中突然分編為兩隊,第1隊由東南向西北,第2隊由北而南,以倒“V”形大編隊向艦隊兩面夾擊過來。 艦艇武裝在改裝時也做了近代化,原先舊式的120公厘雙連裝高射炮撤除改換新級127公厘雙連裝高射炮,提高高射炮炮位讓高射炮火網可掩護僚艦;20公厘主炮則維持10門,在火力上是當時日本航空母艦的首位。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武器系統

珍珠港事件前,“加賀”號作為6艘參戰航空母艦之一,為了領取最新級的淺水用魚雷因此最慢從吳港出發,這100枚魚雷為日本航空艦隊在當時唯一可對珍珠港戰列艦進行水下攻擊的武器。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在珍珠港行動中損失最多,共有15架戰機未歸隊,占日軍整體損失的一半。 加賀號航空母艦 中國軍艦的高射炮兵急忙開炮迎敵,但難以抵擋敵機的輪番轟炸。

加賀號航空母艦

但“平海”軍艦的右舷艦身在23日下午的轟炸中已遭重創,艦首的3英寸高射炮彈艙首先開始進水;在水平轟炸結束后,水線下各艙紛紛進水,并傾斜至20余度。 不過,三層甲板的想法低估了航空工業的進步速度,1930年代初的飛機又比1920年代要更大更重,需要的降落空間與指揮裝置也就更加複雜;為了方便管制飛行作業,加賀號在1932年在前升降機右舷增設了塔型艦橋充當飛行指揮所使用。 Nauticos 公司和CombinedFleet網站宣佈已確切證實一件重要的人造物品屬於在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戰役裏被擊沉的日本海軍航空母艦“加賀”號。 經過1998年在海軍海洋探測船USNS SUMNER(T-AGS-61)上的協同探測和研究,探險隊已經收集了該殘骸的聲納圖形和照片。 “平海”艦在起錨上行之後,射出了所有可以使用的各種對空炮彈,這個彈幕至少又擊落了一架日機。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總體設計

1942年6月,第一第二航空戰隊參加了中途島海戰,6月5日遭到美國海軍航空隊的俯衝轟炸機攻擊,命中3發炸彈之後起火燃燒,隨後爆炸沉沒。 1920年代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了日本航艦總噸位為8萬1千噸標準排水量。 當時四艘已經服役的航艦(赤城、加賀、鳳翔、龍驤)算入後日本只剩下12,630噸可以使用,但日本海軍考量鳳翔號將可以在服役16年後(1938年)報廢,最後讓蒼龍級以消耗噸位和鳳翔號替代艦的方針成案,2艘軍艦將有2萬1千噸的額度可以使用。 2021年10月,日本已完成“出云”號驅逐艦第一階段改造,提升飛行甲板強度和耐熱能力,并按美海軍的規范繪制供短距垂直起降飛機起降的黃色中心線。 加賀號航空母艦 下一步將展開第二階段改造,包括改變艦 艏 甲板的形狀以及內部系統重組等,預計2025年完成全部改造工程。

  • 日軍機群在火網中突然分編為兩隊,第1隊由東南向西北,第2隊由北而南,以倒“V”形大編隊向艦隊兩面夾擊過來。
  • “加賀”號服役之后,早期因日本航空母艦數量不足,因此未編入航空戰隊之內。
  • 第2隊日機見第一波攻擊得手,從上游鑽過雲層,以“平海”為目標再次進行水平投彈。
  • 9月25日,第十二航空隊動用6架九二艦攻、3架九五艦戰發動第六波攻擊,將逸仙號輕巡洋艦重創擱淺。
  • 在增援機隊到位後,8月26日加賀號將艦載機轉場到陸上基地,短暫的返回佐世保,8月27日再度啟航返回中國戰場。

已有多次迎戰經驗的“平海”艦槍炮官們熟練的組織起對空火網,打散了編隊帶頭俯沖的前幾架領頭機,后續的日機隨即在驚慌中失去方向感,俯沖隊形,四散逃開。 然而有一隊敵94艦爆仍然突破艦上炮火攔截,向第3高射炮位俯沖而來。 3號位槍炮見習指揮劉馥指揮炮手調整角度拼命向為首的敵機開火,終于將之擊傷。 輪機長姚法華上尉跑上艦橋,向一直堅持在指揮位置上的陳艦長報告:“鍋爐艙、前后風機艙全部進水,槍炮副軍士長陳耕炳在指揮炮擊敵機時,被敵擊中胸部,當場陣亡。 ”陳宏泰正準備下命令,一顆炸彈在指揮室左門口爆炸,彈片穿過他的左腿肌肉,又釘入指揮室的墻壁鑲板中,頓時,陳宏泰左腿血流如注。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

按照原先設計,加賀級戰艦為當時剛完工的長門級改良型,不但裝備了更強大的五座41公分聯裝艦炮,最高航速也達26.5節。 然而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下日本決定将計畫中天城級戰鬥巡洋艦改装为航空母舰,加賀級因艦體設計較為粗短相對不適合改裝成航艦,而被列入廢艦的行列。 於是1922年2月5日,建造加賀號的工程停止,並列入靶艦作為新型魚雷與砲彈之實驗品,已經下訂的資材則轉用給天城級改裝航空母艦的作業中,她與姊妹艦土佐號已經建好的船體則不做拆解,預計當作魚雷實驗靶船,測試水下傷害對大型軍艦的影響。 珍珠港事件前,“加賀”號作為6艘參戰航空母艦之一,為了領取最新級的淺水用魚雷因此最晚從吳港出發,這100枚魚雷為日本航空艦隊在當時僅有的可對珍珠港戰列艦進行水下攻擊的武器。 “加賀”號在珍珠港行動中損失最多,共有15架戰機未歸隊,佔日軍整體損失的一半。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