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詳細資料

當慈悲蒙塵的時候,猶如五官六感全被主觀的意識操控,你將因為透過不真實的眼鏡,而看到扭曲的人生。 你主觀地以為那是真的,其實那只是幻相。 每次演講或上課,都會從「觀自在菩薩」這句經文開講。 無論是在哪個地點、哪個時間,當我輕聲讀誦這句經文時,瞬間就能夠感受到對萬事萬物恭敬地共振,既是謙卑,也是慈悲。 為了替母親祈福,幾年前我發願要對社會大眾開辦一百場講座,分享《心經》的要義,以及如何將這雋永古老的智慧,應用於現代生活。 台長:在家裏可以念,在外面還是不能念。

心經

這內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 現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並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 參透上面所說的空義,就知道這個意義了。 所以心的形形種種,亦是五蘊流轉;而色的形形種種,全似空華的亂起亂滅,如電影的一幕一幕,總是有而不可得。 你莫把這四句看作玄妙,實是極普通極尋常的道理。

心經: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這就是彌陀經上說的見濁,是名染法,染糊塗了。 況且有智無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別為二。 世尊昔在燃燈佛所得佛授記,成無上菩提,世尊當時並不取以為勝,因為知道性空! 所以菩薩必到法無我的時候,才是罣礙淨盡。 【經】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

菩薩尚不能離開般若,何況我輩,離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 這是成佛的根本條件,肯向這條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決可成就。 菩薩執取六度萬行諸法,以為確有智慧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羅蜜的行相,微細的法見不曾淨,所以不到究竟涅盤地。 佛說行六波羅蜜行是煩惱地獄種;如我能佈施,因見他人不肯佈施而生厭惡,是煩惱地獄種;我能持戒等等,因見別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厭恨,是煩惱地獄種。

心經: 心經

(二)不他生,不是單靠他緣,還不能離我這個布,所以也不是他生。 也不是共生,因為兩面也都是緣生,兩無實體,只是一個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 (四)不無因生,現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沒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沒有成布的果。

心經

《心經》經文的解釋很多,其中包括有顯教的解釋與密教的解釋。 也有人從科學層面對於「心經」之我見和邏輯學層面進行解釋。 “摩訶”: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 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律與特質,約略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 心經 1988年白石真道依修訂梵文廣、略本作日譯本。

心經: 心經迴向文怎麼寫?明白讀誦好處與意義,抄寫全文可否消業障?

儘管外部的儀式(例如擊鼓、玩鐃鈸、穿戴華麗服飾和表演金剛舞)在精神生活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我們必須知道何者才是最為重要的。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裡既是淨空無見,白天沒有想象,夜間自無亂夢,正如千眼千手,圓照十方,豈有顛倒? 凡人恐怖,先有一個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種性。 如能心空法空,登於佛位,兩個生死已了。 菩薩再來世間,是大悲願力,不是業力,自然沒有恐怖,顛倒夢想,都遠離了,到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境界了。

須知般若見不因眼,聽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顯實相──生命的真相。 空是沒有自性,無可尋覓,無能把捉,無可認知。 如果為了說明空的道理,從前言、序論、大標題……用種種觀點來敘述,寫了一部幾十萬字的空論,結果空何嘗空?

心經: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又如鏡與影的關係,所現的影,就是能現的鏡。 空是自性本具的真空,色是自性本具的妙色。 楞嚴經所謂色身、虛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觀心法門在初下手時,必先放下一切妄想雜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觀看自己當下的心念,這時定覺妄念忽生忽滅,奔馳不停,要既不隨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

不管有無形無形,都一視同仁,沒有不同。 心經 觀世音菩薩,行菩薩智慧之道時,將「色、受、想、行、識」都拋開,一切皆空,不被自己的主觀意意識左右,才能成為菩薩,助眾生脫離一切的痛苦跟災難。 無苦、集、滅、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審視眾生的根機,說苦、集、滅、道,若詳細講很費詞,簡單地說,苦因集有,道由滅成。 從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這都是行,是有為法,聚集多了當然苦。 簡單地說,一切萬生萬物無一不是由空裏來而又向空裏去,亦即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空是無限生機和一切發展及開創的勢能:一切由空裏來,一切又向空裏去;從空裏來,不占地方;回到空裏去,乾淨俐落,這太好了。

心經: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聲聞執此法見以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變易生死卻不易了。 倘明本來空,則知此四諦法,不過一時的緣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實是因上色空,不必執取,便無罣礙了。 為什麼波羅蜜後面加一個「多」字呢?

心經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 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婆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重點解說 | 全文五千多字,讀金剛經功效或好處

而念佛之人,執持一句名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聲相依,明明歷歷,念念轉化習氣惑業,而達到一心不亂,這正是由觀照般若,而達實相般若。 心經 所以般若與淨土二門,畢竟不曾分家。 不但真空自性與物質不二,而且與種種心念,也是不二的,所以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有形之相,與無形之相,都與自性無二無別。 總之,覺性如寶珠,五蘊如珠體所現的五色。 這就說明了色空不二,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是宇宙間事事物物的真理和實相。 「叄世諸佛」,無論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統包括叄世一切諸佛,不問已成未成,都是一體平等。

  • 首先來介紹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 按照上面「量子力學」科學家告訴我們答案:宇宙萬事萬物都是「波動」的現象,那「十法界」的眾生也都是「波動」的一種現象。
  • 以上是顯說般若,這是密說般若,以咒總結全文。
  • 修行菩薩道的心法口訣,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快揭開面紗看透四聖諦的真貌、快拋棄四聖諦帶來的困擾。

重點在於一個修行者想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該怎麼做?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想要學習甚深的般若佛智(行深般若),度化蒼生至究竟解脫的彼岸時(波羅蜜多時),首先第一步要先覺照世間一切色相的生滅虛妄(照見五蘊皆空),你才能因為真正的了知無我而度化一切受苦的眾生(度一切苦厄)。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世是時間,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

心經: 現代人適用的靜坐法:入坐前念《心經》、下座前練「十二段錦」

《心經》前面提到的「五蘊皆空」是個人修身的觀點,到了「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時,已經提升到宇宙的觀點。 禪宗六祖惠能對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意思有相關的解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見《六祖壇經》。 大概可漢譯如下:「去罷!去罷!去彼岸罷!眾人一起去彼岸罷!菩提成就罷!」有時會在開始時先念唵或「答地夜他」(即說咒曰)。 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其經文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該部經文,闡明五陰(色受想行識)乃至十八界萬法,與諸法空相(沒有獨立、常存不變的自性)實乃不一不異之中道。 敦煌藏文文獻中,有第三種藏譯本,經名《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略本,收錄在《敦煌大藏經》中,有20種抄本,內容大致相同。

願意將自己所學、所能、所持、所有,貢獻出來豐盈這個世界,就完成這趟旅程的使命,可以體驗了無牽掛的如雲般的自由自在,飄過千山萬水。 慈悲,不但是最廣的愛,也是最高的智慧。 慈悲,沒有條件設定、不分親疏遠近,能夠感同身受地去愛每一個人,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朗讀、解釋

若沒有慈悲心,一切聰明才智都是空談,甚至只是成就事業的工具,最後還可能敗壞人生。 本意是好,可是告訴人家「什麼地方不好」,這叫「自心分別」,這種「自心分別」在對方的感受--是好意,可是對方並不知道內心所具備的好意,而講出來的不好,對方卻很容易理解。 看由自己到對方,對方聽到的是不好,可是講的人內心的出發點是好,這就是沒有辦法讓所講的話,使別人能夠跟你起共嗚,能夠相應,所以還是一種心的分別。 心經 「好」究竟對人來說,是幫助還是傷害? 當然以人來講,「好」當然是幫助,不會是傷害;可是如果以《心經》的「心」字來看,既然心是有所分別,而有的時候「好」卻不一定是「好」;問題在哪裹? 用一個很日常生活的案例來比喻:人之所以有執念,是因為沒有看透「五蘊皆空」。

心經: 心經翻譯白話文

像這樣一念相應慧而明心,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正觀現在前」,也就是般若正確的觀行現在前。 當菩薩般若正觀現在前時,發現真心真的如真善知識所說,祂本來就自在,祂本來離見聞覺知,祂不在六塵起種種分別,會分別六塵的就是妄心七轉識自己,祂有染污性。 心經 也是緣覺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有一個「識」,生、老、病、死苦乃至名色等法都是祂所生的;到這個識為止,再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過祂,所以 佛在經中才會開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這個識就是每一位有情的真心。 由此可知,緣覺菩提乃是緣覺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知道無餘涅槃還有一個本際真實存在。

心經: 心經解釋 心經白話解釋相關內容:

在打坐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是用意念去控制自己的雜念,這其實就如同在木頭上面加油,助其火勢,本末倒置。 我們的心是不能用強制壓迫的方式教它不起心動念,轉化心念要從根本下手,這個根本便是人的欲望和執著。 【翻译】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 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此是菩薩法門,菩薩以六度為智,皆是斷惑,在未證得一切法寂滅以前,要以智去斷惑,但是一切法本來寂滅,無能得之智,無所得之法,亦無能修之智,無所修之法,若見有能所,是生滅心,不見有能所即寂滅心,所以道無智亦無得。 集也是有為法,不離三相:煩惱有生耶?

「夸克」是透過「弦」的不同振動狀態所變成,「弦」才是萬物的真正基本粒子。 ,別人可能嫌髒,惟有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接近他、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這老和尚的疥癩病很快得以痊癒。 老和尚感念玄奘為他治病,就口傳《心經》給他,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 後來,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經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人跡罕至,惟多鬼怪。」唯靠默念《心經》,才得度過。 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的苦,就不用為了消滅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

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那十二因緣即是:一、無明:是過去的根本煩惱,只要碰到緣就動了。 二、無明緣行:行是行動,做種種或善或惡的行業。 三、行緣識:由於過去的行業,而起現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認識而成為果的。 四、識緣名色:在胎中已有形體而有名色。 五、名色緣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塵相對的了。 六、六入緣觸:是出胎後對於一切有所接觸了。

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岸」是假名,也無所謂彼此,以迷妄顛倒假名此岸;靈明覺照,假名彼岸。 心經 心經 「心」是指常住真心,又因般若為諸佛之母,此經又是大般若經的心要,故稱心。 「經」有恒常的意思,諸佛言教,莫能改動,故曰常;又有「徑」字的意思,是修行成佛必經的路徑,又梵語「修多羅」譯為「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天台宗解釋經典先講五重玄義,即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 般若波羅密多是法,故此經是單法立名,(如佛說阿彌陀經是單人立名;妙法蓮華經是法喻立名。)是以實相為體,以觀照為宗(宗即修行綱要),以度苦為用,以熟酥為教相,在五時八教中,屬第四般若時。 心經 佛說般若歷時最長,計二十二年,帶通教、別教二權理,正說圓教實理。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