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 喇叭不可不看攻略

所以,我聽 Marcus Miller 時,Result6 pmc 喇叭 高音單體旁邊的紅燈會一閃一閃的,就是喇叭自動即時監控在作動,在功率輸出過載之前,即時降低輸出,並且閃爍紅燈,告訴用家已經操到底了,但別怕,還可以繼續操,反正保護線路隨時監控,不會讓喇叭失控,也不會燒毀單體,總之,就是踩鋼索的催到底,但保護線路會持續介入,不會產生災情。 我常跟朋友說,買音響最花錢的地方是低頻,假如您不在乎低頻量感,書架喇叭很容易呈現音樂的細節與層次,也不需要花太高的預算,但是少了低頻的下半截,音樂就少了點沈穩,少了點厚度,也少了自在揮灑的輕鬆感。 試高頻少不了小提琴,我選了大花版米爾斯坦演奏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pmc 喇叭

在喇叭端子上方還有兩個小小的撥桿,分別負責高音(+2dB、Flat、-2dB)、低音(Flat、-3dB、-6dB)調整,畢竟每一位用家的聆聽空間大小、吸音、反射條件都不相同,有了這個增減補償的功能,讓Fact.8更容易融入空間之中,也讓用家更容易調整出自己喜歡的音色,節省許多力氣。 目前Fact系列共有三款喇叭,這次的主角Fact.8最早推出,在該系列中算是二當家,隔年PMC又推出了較小的Fact.3書架喇叭,而大哥Fact.12落地喇叭一直到2013年才正式登場。 再來一張《Secret Garden Live at Kilden》Fionnuala Sherry 的小提琴,利用龐大空間感的電子音樂伴奏,高頻無盡的延伸力,正是 twenty5.22 盡 Show Quali 的時候,秘密花園疑幻疑真的音樂世界,我已全情投入了,一時三刻是難以自拔。

pmc 喇叭: 採用專屬平面式低音單體PMC IB2 SE 喇叭

更棒的是,OB1i的厚實中頻仍兼具良好的解析與輪廓,因此圓潤的音色中還是可以聽到Mark Knopfler精湛的吉他技藝與細膩指法。 而他的歌聲則呈現出質樸、剛毅、不造作的粗獷特質,情感深刻。 pmc 喇叭 pmc 喇叭 在外觀上,OB1i傳承PMC的「優良」傳統,只能說保守的可以,不過i系列已開始在外觀上多所著墨,除了背面不再是燻黑木皮,同樣採用原木貼皮,更注意到細部修飾,使整體質感向上提升不少。

或許在歐洲或其他大陸型氣候地區,因為氣候乾燥,使用時間較長。 到了台灣這種又濕又熱的回歸線國家,氣候就成了它的無形殺手。 U-Audio主編林治宇使用PMC喇叭十幾年了,他告訴我,單是換海綿就換了好幾次。 大概台灣消費者的心聲被原廠聽到了,最近幾年的PMC喇叭開始在開口處裝設金屬網蓋,取代原本的海綿阻尼,這大大減少了用家的麻煩,確實是一大福音。

pmc 喇叭: 【場料】 PMC 書架喇叭有驚喜價

話說Oliver在加入PMC團隊之前,是在F1一級方程式賽車團隊工作的,賽車與喇叭有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就是空氣力學。 喇叭負責傳聲,傳聲靠的是空氣,因此,喇叭設計與空氣力學有關。 Oliver發現,PMC傳統的傳輸線開口,當聲音從開口出來時,會在開口處出現擾動,這個擾動會形成一些噪音。

pmc 喇叭

數字看起來並不誇張,但是考量 Result6 的身價,台灣參考售價為 12 萬,假如買其他被動式 PMC 喇叭,還要搭配 165 瓦綜合擴大機,其實很容易超過 12 萬元,所以我才說,Result6 是「史上最超值 PMC」。 只不過,低音反射式音箱的設計比較單純,只要計算單體口徑、音箱容積、低音反射孔的長度與口徑即可,但傳輸線式設計的變數更多,阻尼物的拿捏也更複雜,製作起來更不容易。 好在近年來PMC已經可以使用電腦輔助計算與設計,大幅減少失敗機率,並縮短開發時間,也讓PMC靠這別人學不會的「一招半式」便能闖蕩江湖,深獲全球無數專業錄音室與發燒友的喜愛。 2008年則是PMC家用產品變動最大的一年,幾乎全系列產品全部改款,改稱為「i」系列,內部設計變動很大,但外觀變化卻不大。

pmc 喇叭: 英國PMC DB1 G 監聽級喇叭

第一樂章是有活潑的快版,Twenty5 23讓音樂在活潑之餘,並不顯紊亂,即便貝多芬留下了許多不和諧,Twenty5 23卻能讓這些緊張和突起的情緒,流暢自然地歌詠著。 這一點不像是這樣宛如書架喇叭般的小落地喇叭能發出的,尤其是低頻。 襯在底部的低頻真是厲害,低音弦樂吞吐著,那湧來低頻真是較人不敢相信。 特別是在第二樂章這送葬進行曲,那低音弦樂的沈吟給了樂曲深度和重量。 從 Marcus Miller 開場,以逼近極限的音量摧殘 Result6,再回頭細數 Result6 的設計特點,我要回來實際聆聽的感想報告了。 PMC擁有一系列的瘦高型家用喇叭,在PB1i問世以前,OB1i算是其中最大的一款,反過來說,它也PMC最小的3音路喇叭,因此也用上最重要的「饅頭中音」。

pmc 喇叭

同一年還推出「+」改款,型號包括DB1+、TB2S+與FB1+,升級主要是分音器與單體更換,用家可以向PMC購買升級套件,把原本喇叭上面的零件換掉就可以了。 從這裡我們也看得出PMC不怎麼會做生意的那一面,他們認為喇叭箱體既然沒有更動設計,為何不用套件升級就好,升級還可以避免浪費,原本好端端的喇叭箱也可以留著用。 喇叭剛到編輯部時,我在U-Audio的試聽室裡聽,搭配McIntosh MA8000,他讓我聽到了厚實溫暖,音場開闊、定位清楚的聲音。 聽起人聲,音像清楚飽滿,聽起大編制的音樂,這麼小的喇叭,在超過25坪的U-Audio試聽室裡,也煞有介事。 Twenty5 23由MA8000驅動著,聽杜達美指揮賽門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演出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 我聽到的音樂起伏和動態相當龐大,而且低頻豐厚飽滿,讓音樂的下盤更穩固,樂曲走起來更顯壯闊豪邁。

pmc 喇叭: 史上最超值 PMC – 試聽 PMC Result6 主動喇叭

Twenty5 23在這動態擴展之下,能把樂曲的萬般變化一一彰顯。 我聆聽時的音量開得略大一些,好叫我能在音樂進行到小聲的時候,依然可以聽見其中的精微變化,當強奏一來,音量當然驚人,但是我卻能始終安坐於前,Twenty5 pmc 喇叭 23在搭配起適當的擴大機下,音樂一點沒有刺激難耐。 在這些音樂起伏之際,它始終維持一派從容自在,似乎對音樂內容的萬般刁難,也是成竹在胸。

原廠行銷經理Andy Duffield來台受訪時曾表示,這顆低音單體的振膜比PMC任何一個都來得輕,懸邊又軟,對於細微訊號能夠即時反應,又能承受巨大音壓。 再搭配先前提過的ATL先進傳輸線式設計,讓身材纖細的Fact.8輕輕鬆鬆就能達到28Hz的低頻延伸。 PMC認為傳統的密閉式或低音反射式喇叭,低音會無可避免地受到箱體影響,聲波會在箱內多次反彈碰撞,這就形成了失真,也會影響到中頻的純淨度。 因此他們改以ATL的傳輸線設計,他們的作法是讓這個通道的源頭,就設在喇叭低音單體的背後,直接傳遞低音的背波。 沿傳輸線通道的壁面,部署了特殊的聲學海綿作為阻尼材料,用以吸收低頻上段以及更高的頻率,僅讓較低的低頻通過;意思就是,這個傳輸線是僅僅為真正的低頻服務的。 經過漫長通道的低頻,最後由喇叭下方的開口出來,而這個開口基本上可視之為喇叭的另一個低音單體。

pmc 喇叭: 虛擬角色動作擷取輕量化 Sony 發表擷取全身動作小裝置 mocopi

PMC最早的工廠是Peter Thomas家裡的車庫,最早的BB5就是在那裡研發完成,不過Peter離開BBC後花了一點時間籌備,1991年9月才正式在倫敦Highams Park成立公司。 不過第二項產品大家就很熟悉了,1991年BB5 XBD正式通過BBC審核,安裝在Maida Vale 4錄音室,成為BBC新一代主力鑑聽喇叭。 研發持續進行,接下來是BB2登場,時間已經到了1989年了,因為是業餘研究,連喇叭測試都在後院進行。

  • 我以NuPrime DAC-10H搭配ST-10來推Twenty5 23,先讓喇叭正面朝前,然後根據Ella Fitzgerald和Louis Armstrong的合唱曲來調整,座位與喇叭先從正三角形開始微調,最後我讓座位略略後移離開三角型頂點一些,並以大約5度的內傾角度聆聽。
  • 它呈現出來的細節也很豐富,演奏者的呼吸聲,樂器和服裝的摩擦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 在外觀上,OB1i傳承PMC的「優良」傳統,只能說保守的可以,不過i系列已開始在外觀上多所著墨,除了背面不再是燻黑木皮,同樣採用原木貼皮,更注意到細部修飾,使整體質感向上提升不少。
  • 更重要的是,可別自滿於現在的聲音表現,因為MB2i的深厚實力還有待我繼續發掘,代表我應該付出更多的努力調整我的系統,讓它好還要更好。
  • 播放人聲時,最大的感受還是飽滿和真實,40歲的歌者聽來就是40歲,不會年輕了幾歲也不會老了幾歲。
  • 1993年PMC還推出了TB1書架喇叭、MB1三音路鑑聽喇叭,產品線越來越齊全。

雖然PMC是一家專業喇叭製造廠,但他們推出的第一項產品並不是喇叭,而是黑膠唱盤,還是78轉的可變速唱盤,這批唱盤是BBC訂做的,用來把珍貴的老78轉黑膠唱片數位化。 Peter Thomas大學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擔任專業音響工程師,從此與喇叭設計結下不解之緣。 MB2i必須搭配專屬喇叭架才能使用,因為MB2i這麼奇怪的高度和底面尺寸,除非訂製,不然也找不到適合的喇叭架,所幸代理商一併提供專屬喇叭架,用家不必多費心。

pmc 喇叭: 旗艦級 Samsung Soundbar HW-Q990B 16 聲道全包圍實測

Fact.8的阻抗8歐姆、效率89dB,雖然原廠強調這對喇叭並不難驅動,但我還是準備了擁有250瓦輸出功率(8歐姆)的Linear Acoustic LA100M單聲道後級與LA-V4 II前級來伺候Fcat.8,訊源則是以MacBook Pro透過USB輸出至B.M.C Pure DAC。 來自英國的PMC Fact.8落地喇叭於2009年就已經正式登場,雖然在各大音響展中經常看到他的身影,但一直沒機會和他獨處,現在Fact.8終於來到U-Audio的視聽室內,讓我有機會能夠細細品味。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

  • 如果從我 2014 去 PMC 見到 Oliver,算來他已經在 PMC 研發部門工作六、七年了,負擔的責任應該更大。
  • MB2i內部的傳輸線通道長度達到3公尺,搭配12吋Radial輻射框低音單體,可提供20Hz的完美低頻延伸。
  • 製造一套精密、齊備的環繞音響系統講求的是鑑聽揚聲器對音調和聲音傳播的辨識特性,有鑑於此,才有DB1S+C中央聲道的產生。
  • Result6 的音箱是複雜的 ATL(PMC 獨家「先進傳輸線音箱」), 但二音路設計倒是簡單,高音使用 27 mm 絲質軟半球高音,內置強力釹磁鐵,並灌注磁液強化冷卻效果,高音單體外圍還有金屬護罩,不光保護高音,也可提升高頻擴散性。
  • 原廠行銷經理Andy Duffield來台受訪時曾表示,這顆低音單體的振膜比PMC任何一個都來得輕,懸邊又軟,對於細微訊號能夠即時反應,又能承受巨大音壓。

這對PMC OB1i,其實我已經先買單了,甚至是連聽都沒先聽過喔,便決定付錢,讓我從2音路的PMC LB1 Signature書架型,升級至3音路落地喇叭。 原因是一方面對PMC的聲音太過熟悉(也是太有信心),除了OB1i,其餘型號幾乎都聽過,絲毫不擔心;二方面是我一直有一個小小心願,想要有頻域更寬的三音路落地喇叭;三方面是PMC推出升級的「i」系列,代理商掛保證說,高頻更好了。 2002年推出DB1,尺寸精巧,但傳輸線式音箱賦予強大的音樂再生能力,隨後2003年推出的IB1,成為日本JVC錄音室的鑑聽喇叭,看來我們聽的XRCD也和PMC脫不了關係。 當然很喜歡,所以Peter面臨新的問題,BBC要他提辭職信。

pmc 喇叭: QNAP 新推 QSW-M2106 系列交換器 2.5 與 10GbE 實現高網速辦公室環境

他們更表示,因為他們都採用傳輸線箱體,因此單體也要適合傳輸線箱體使用的才行。 不過,如果單體也要自己做,還要購買機具和廠房,且要增加工作人力,這樣會提高成本,連帶影響售價。 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製造的工作交給專業單體廠,但是一切都要自己設計,單體廠只負責生產,設計都是PMC。 例如他們的高音單體就是跟挪威單體廠Seas合作,自家設計,Seas代工,就算您可以找到Seas生產的SONOLEX振膜高音,跟這個PMC所用的也不一樣。

OB1是PMC第一款瘦高落地款式設計的三音路喇叭,以前這類PMC喇叭如FB1、GB1都是兩音路設計,但OB1則和高階鑑聽喇叭看齊,採三路分音,也用上自家設計的軟半球中音單體。 1998年PMC推出了AML1主動式鑑聽喇叭,這款喇叭採用Nomex碳纖維平面振膜中低單體,而且搭載了Bryston主動式後級模組,也是第一款內建Bryston後級的PMC喇叭。 這對AML1有故事的,稱為AML,目的是紀念創業夥伴Adrian Loader,他在1997年因胃癌過世,所以這款鑑聽喇叭就以他命名。

pmc 喇叭: Apple Watch Ultra 變潛水電腦 Apple 推出 《Oceanic+》App

跟當時也正在進行測評的Logic Monitor 50書架喇叭比較,Monitor 50甜美而豔麗,饒富聆聽的刺激感。 OB1i則走寫實風格,在中性之中凸顯米爾斯坦的專注,讓人幾乎是屏氣凝神再聆聽。 OB1i的高頻仍具有不錯的厚度,線條感緊密,強弱起伏與陰暗對比是強項,因此無形中加深了旋律的張力與感染力。 播放Cassandre Mckinley的「Til Tomorrow」,歌聲的凝聚性與力度可圈可點,讓Mckinley收放自如的唱腔與技巧更顯得老練,尤其是高亢與低迴時的對比非常鮮明,極富聆聽的樂趣。

pmc 喇叭: PMC 監聽喇叭

2010還有兩樣重要的新產品,一項是AML2的改版推出,一項則是Wafer平面壁掛喇叭,不僅可以壁掛使用,以方便搭配室內裝璜,還可以定做特殊的面網,把喇叭當作裝飾品。 擴大機功率只稱得上堪用,然後就把MB2i請進門來,這樣算是決定的明智嗎? pmc 喇叭 事實上,在整個音響系統中,擴大機功率與喇叭的搭配只是其中一環,其他還有許許多多小環節,例如器材音色搭配、線材、墊材、空間…等,都會影響系統最終的聲音表現。 我升級的不是整套西裝,而僅有單件喇叭,把MB2i請進門來,其實代表的是整個系統包括空間都要跟著調整,只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而不是終點或休息站。 所以囉,器材升級是發燒友的宿命,是功力升等的機會,也是身為音響評論員份所當為的任務,更是聆聽樂趣與更高音樂享受的來源。

這裡是MB2i傳輸線的開口,位在前障板上方,裝滿了海綿阻尼物。 開口設在正面是PMC因應錄音室需求的一貫做法,讓喇叭可以崁入牆壁,當然也適合家用場合擺放喇叭,以減少背牆對低頻的影響。 MB2i內部的傳輸線長度達到3米,頻率響應為20Hz至25kHz,可無礙再生全頻段音樂,不過阻抗4歐姆,建議擴大機為250瓦至900瓦,蠻考驗擴大機實力。 這也就是說,喇叭升級的過程並不在於把喇叭放至定位的剎那,而在於後續一連串系統調整的動作。 別看MB2i是笨重方正的大塊頭一個,它可是具有忠實且敏銳反映系統搭配與問題的能力,前端稍有調整變動,MB2i在後頭立即應變,真的是評論員的最佳伴侶。

電話詢問 PMC 代理商,瑩聲施先生笑笑地跟我說,原廠說不會,但他也不確定,因為喇叭才剛推出,很新,未來會如何無法預測,但 PMC 的售後服務很好,如果橡膠變質,更新就好了,而且,瑩聲代理 PMC 數十年,售後服務一直做得很好,零件老化誰都會遇到。 有好的代理商提供長期優質服務,比擔心零件會不會壞更重要。 去掉數位與無線,Result6 省下來的成本預算,可以全部專注在類比部分,包括單體、放大模組與喇叭箱體,這些地方 PMC 有許多全新的設計,而且這代表父與子的傳承,接班接得越順了。

它比較適合搭配功率稍大的後級,跟對舊系列的觀點一樣,對DB1i筆者也不推薦真空管機搭配。 擺位方面,這對小傢伙是很容易擺弄的,稍稍內傾,聽音位置保持在兩支喇叭軸線交匯處,輕輕鬆鬆就獲得強烈的「離箱感」,音箱一下子不見了,您可以脫離視覺上的束縛,盡情享受縈繞在您周圍、彌漫在整個房間裏的音樂。 而DB1i採用了PMC和挪威SEAS共同合作開發的絲質軟半球高音,稱為SOLONEX振膜軟半球高音,重點是絲質振膜塗布材料的改進,這款新的高音單體是與PMC合作的專屬型號,市面上買不到。

我聽PMC喇叭很多年了,從TB1開始用,當時還不是音響評論員,後來升級為LB1,隔個幾年再升到LB1 Signature。 會一直用的主要原因是,我覺得PMC的C/P值超高,而且總是比同級的喇叭更均衡、更全面、更耐聽,也符合我常聽各種類型音樂的需求。 答案當然是不一定,不過,PMC仍然持續在進步中,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聲音也越來越好,似乎也找不出不用它的理由喔(嘿嘿…不正面做回答就對了)。

在這篇報導中,我整理了Peter的演講資料,與在英國幾天當中和Peter對談的內容,寫下PMC二十年來的精彩回顧。 瓦功率模組,用獨立的功率模組驅動兩個單體,而在分音器與功率模組之間,有兩個單體保護感應器,回饋到前面的功率限制器,隨時監控輸出狀態,遇到操過頭的情況就會自動限制輸出,保護喇叭不受損。 只打出「類比主動」,捨棄了數位與無線,專注在純類比領域,御繁於簡,省下來的成本還可以在類比線路上多加琢磨,在有限的預算當中給您最好的聲音。

每只的尺寸為299×155×234mm,重4.5kg,但在表面材質方面卻大有改進, i系列採用的木紋比以前更為高檔,箱體選用的材料密度也更高。 此外,過去PMC喇叭的背板都是熏黑處理,現在i 系列在喇叭箱體的六個面,全部採用木紋飾板,為喇叭的外觀加分不少。 試聽的這款為淺褐色表面,另外還有胡桃木,黑槐木和櫻桃木供選。 PMC的音響向來不太注重外觀的標新立異,這對DB1i同樣有較為普通的外觀,方方正正的外型,高音單體和中低音單體垂直居中分佈。 跟舊款不同的是,新款PMC字樣用上了金屬的標識,取代了以往的塑膠標識,使喇叭的外觀質感更強了。 此外,高音單體周圍有5個斜體i字型的陰刻字樣圍繞在框架外圈,據稱這不僅是代表i 系列的標識,還具有聲學設計的考慮,可以進一步提升高音的擴展性。

pmc 喇叭: 英國 KEF Q350 2路分音書架型揚聲器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