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1 戰鬥機10大分析

在本型號以前的P-40,受限V-1710設計只有一級增壓器,且艾利森發動機公司無法抽出額外人力設計新型增壓器之故,P-40飛行優勢圈只限1萬5千英呎以下。 p-51 戰鬥機 1943年12月24日美国第14航空队6架P-51B、24架P-40N战斗机从桂林出发,掩护28架B-24重型轰炸机大举袭击广州天河机场。 15时20分,中、美空军机群在广州北部上空突遭敌10架中岛一式“隼”战斗机自8千米高空俯冲而下的偷袭,P-51B凭借优异的爬升性能和加速性能,立即摆脱了日机的攻击,并很快利用性能优势扭转了被动局面,确保轰炸机顺利完成了任务。 随着各型P-51不断到来,中、美空军逐渐掌握了中国上空的制空权,无论是最初的P-51B还是后来的P-51D都对日本主力战斗机具有绝对性能优势。

p-51 戰鬥機

美國實驗即使同樣裝備只有一級增壓的V-1710發動機,三款當時主要量產的單引擎戰機:P-51 (NA-91)、P-39D和P-40E之中,P-51幾乎擁有全部的優勢,能主動選擇交戰與否,格鬥性能上三者則難分軒輊,即使P-40F更換引擎也未能改變這個實驗結果。 不過P-40F長時間格鬥下能以些微優勢成為三者之中最佳,也只能證明她在低空運動性能差強人意,和原本需要的高空性能已經無法搭配。 P-40F雖能有限度抗衡納粹德軍的BF109E ,但面對後者的新型號BF109F及新戰機Fw190A則幾乎陷入一籌莫展的處境:因為幾乎所有的自身優點都與對方重疊而對方更強,對方的弱點恰恰也是自身的弱點 而自己更弱。

p-51 戰鬥機: 固定翼復材航模飛機p-51 二戰戰斗機野馬p51像真機 20CC遙控航模

NA-87/NA-97构型的A-36A为俯冲轰炸机型,有6挺12.7毫米重机枪。 p-51 戰鬥機 NA-99构型的P-51A取消了A-36独特的机鼻下方机枪,故只有4挺12.7毫米重机枪。 (此时期的野马型号因弹链供弹角度设计问题,经常卡弹。此问题在D型之后解决)。 经过这项改进,P-51“野马”战斗机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其高空最大速度由原型机的614千米/小时提高到709千米/小时。

二戰期間,在歐洲戰場,P-51戰鬥機出動13873架次,投彈5668噸,擊落敵機4950架,擊毀地面敵機4131架,被譽為“殲擊機之王”。 二戰後,P-51不僅參加了朝鮮戰爭的部分戰鬥,還提供給很多國家充作美國軍援。 p-51 戰鬥機 為了彌補教練機的不足,第7航校修復改裝了13架雙座教練機,是主力教練機型之一。 1950年,朝鲜戰争爆發,P-51也入朝參戰,成為聯合國軍的對地攻擊機,並把順應陸航改制空軍後的新命名規則,將編號改為F-51,部分退役的F-51D由美國富商買下當作公務機出租稱為卡維利爾野馬。

p-51 戰鬥機: 作戰經歷

擔任掩護的17中隊在黃浦江以東上空遭遇幾架日本戰鬥機和返航的轟炸機,遂將其悉數擊落。 P-51戰鬥機在不同型號中採用過不同的武器裝備:NA-73構型的P-51(美式稱呼)或“野馬Mk.I”(英式稱呼)採用4挺12.7毫米勃朗寧重機槍及4挺7.62毫米勃朗寧輕機槍。 NA-83構型的P-51採用2挺12.7毫米重機槍及4挺7.62毫米輕機槍。 p-51 戰鬥機 英國皇家空軍的NA-91構型“野馬Mk.IA”部份採用過4門20毫米希斯潘諾機炮。 NA-87/NA-97構型的A-36A為俯衝轟炸機型,有6挺12.7毫米重機槍。

p-51 戰鬥機

但這並不是一架完整的飛機,由於艾利森的延誤沒有安裝發動機,並且由於缺少新的碟剎,暫時安裝了AT-6教練機的輪子,原型機沒有塗裝,也沒有安裝機槍,發動機交付延遲的原因是這屬於“政府特供設備”,NA-73X是一項私人投資沒有獲得比P-40更高的優先權。 p-51 戰鬥機 最後安裝的發動機是沒有渦輪增壓的艾利森V-1710-F3R[2-3]。 至1945年,P-51D開始配備給第十四航空隊後,其配備的B/C型轉移給中美空軍混合團使用。

p-51 戰鬥機: 航空教育展示館

而在某些低速或高空巡航飛送的經濟巡航定義下,打擊半徑或轉場航程可比P-51D更長。 有關“本機乃在單發戰鬥機中率先將氣密加壓座艙列為標準配備者”之說僅是誤傳,即使換裝梅林動力後使高空護航性能出類拔萃的中後期型號P-51,自始至終亦未曾搭載過該項設備。 也因此美軍內部跨海陸機種評鑑之中,亦是P-47D奪得最佳高空戰機之銜,P-51D屈居第二。 ),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的戰鬥機之一,也是美國海陸兩軍所使用的單引擎戰鬥機當中航程最長,對於歐洲與太平洋戰區戰略轟炸護航最重要的機種,並且一直使用到朝鲜战争為止。 法國法國空軍1942年,因為法國北非殖民地在火炬行動後脫離維琪法國管理,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3戰鬥機聯隊的P-40F挪用給法國人,編列在GC II/5中隊;隨後該中隊接收了一部分P-40L,主要任務為地中海巡邏。

p-51 戰鬥機

雖然A.P.公司積極的派員到各處前線紀錄與修正問題,但當K型徹底解決問題時戰爭已接近尾聲,同時新螺旋槳為既有機種提升的性能幅度仍不如預期,因此P-51K很難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受NA-105階段XP-51F / G / J輕量過頭使人不安的流言影響,部分駕駛對於在最大動力狀況下仍要分神關注機體結構限制的P-51H產生排斥感。 事實上這種顧慮是完全多餘的,P-51H在NA-105 → NA-117→ NA-126的演進階段中已逐次將結構補強回來。 這也是量產版P-51H空重遠比三款輕量實驗型要重的原因。 根據北美公司與陸航(戰後的空軍)驗收報告指出,P-51H的抗荷結構較先前所有型號的野馬至少強韌10%(事實上結構冗餘上限與F8F同為14.4G),並在7~9G範圍內擁有比先前所有梅林野馬更佳的抗應力特性與操控性能,即使執行9G機動也不再發生副翼脫離或破損問題。

p-51 戰鬥機: 作戰歷史

但稍後完成的北美XP-78方案則以不同的處理方式將後冷器後移整合至機腹的冷卻器組內,使機鼻僅剩下方的化油器進氣口而令曲線更加順暢,複雜化的機腹結構高度則相應的較為膨脹。 機腹進氣口繼承了A-36與P-51A的基本架構,但下移了兩英吋以避開貼附機翼下方的境界層渦流。 在展示了與英方同等級性能的同時,XP-78以更先進的細節處理、更好的引擎架設計和更利於維修的各處分件勝出,最終獲得英美雙方正式採用。

  • 埃及埃及空軍:訂購24架Su-35SE,於2020年接收首批5架。
  • 隨後3大隊的兩個攻擊中隊脱離航線拉起到長江口上空,再轉回搜索江灣、大場機場的目標,但沒有發現敵人疏散隱蔽的飛機。
  • 北美為此於1939年夏成立了一個項目小組,由雷蒙德.H.賴斯、埃德加.舒默德,拉里.韋特和E.H.霍基等組成,其中埃德加.舒默德曾經為威利.梅賽施密特工作。
  • 1943年P-51A首先被部處在中緬印戰區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第十航空隊第311戰鬥機大隊,基地在雅魯藏布江附近,以保護通往中國的駝峰航線,P-51A也和A-36俯衝轟炸機聯手攻擊在緬甸的日軍以支援正要反攻緬北的中國駐印軍。
  • 为了配合攻势,第3大队40架P-51战斗机全体出动远程奔袭上海各机场。

但是没有足够的战斗机掩护,盟军在轰炸初期仍然遭到重大挫折。 轰炸机的战损率高达9%,这样高的战损率对于要进行长期的战略轰炸的盟军来讲,是无法承受的。 此外,盟军战斗机需要实施“零高度攻击”(在10米高度以下飞机高度表指示为零)以打击德军地面部队和运输线,但盟军飞行员担心遭到德军高射炮火的攻击,常常不敢把飞机降到理想的投弹高度,结果大量的弹药无法命中目标,造成极大的浪费。 有的飞行员则担心德军战斗机的攻击,没有飞到目标上空就慌忙投掉炸弹,算是完成了任务。 1934年,美国实行了航空邮政法案,宣布飞机制造企业控股航运公司是违法行为,北美航空被剥夺了对东方航运和环球航运的控股。 经历一系列混乱的合并分割后,北美航空的规模大大缩小,在前景堪忧的情形下,时任董事长布里奇将公司移交给具有航空制造业深厚背景的詹姆斯.H.“德国佬”金德柏格,金德柏格接受的同时提出提出条件允许他的好友兼同事约翰.利兰“李”艾伍德担任副总裁。

p-51 戰鬥機: 中國與中緬印戰場

對於在美國附近連續交貨的客戶,我們通過空運將摩托車裝在定制的運輸箱中。 到您當地機場樞紐的全球裝箱和運輸服務-$ 3,200 USD。 1948年12月29日,国民党空军第4大队23中队中尉飞行员谭汉洲驾驶1架美制P-51战斗机从青岛起飞,在沈阳北陵机场降落。 1948年9月23日,国民党空军第4大队23中队上尉分队长杨培光驾驶1架美制P-51战斗机从北平起飞,先飞到辽源机场,遭到地面炮火猛烈射击,被迫继续北飞,后在四平机场降落。 1945年5月中旬以后中美、航空兵向敌后纵深发展,同年5月8日3大队出动P-51D战斗机20架护航B-24前往天津轰炸,5月28日第3大队4架P-51D从安康出击河南商丘的日军,第23中队飞行员董斐成在低飞扫射时被敌高射炮击中牺牲。 1945年3月7日,第3大队的10架P-51D战斗机从老河口长驱直入南京,扫射、轰炸了明故宫机场和下关码头。

p-51 戰鬥機

對陣戰鬥機時+5 戰鬥力;+2飛行範圍;獲得的經驗值+50%。 1943年11月25日,中美雙方出動B-25D轟炸新竹機場,美14航空隊出動8架P-51B掩護B-25D。 P-38G先上前攻擊,P-51B隨即迅速脱離編隊衝上去搶先開火。 經過這項改進,P-51“野馬”戰鬥機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其高空最大速度由原型機的614千米/小時提高到709千米/小時。 1940年5月4日,陸軍勉強同意北美對英國出口新型戰鬥機,條件是要北美免費提供兩架NA-73樣機給USAAC測試。 p-51 戰鬥機 P-51戰鬥機(英文:P-51 Fighter,編號:P-51,代號/綽號:Mustang,譯文:野馬,通稱:北美航空P-51“野馬”,改稱:F-51),是美國一型螺旋槳式戰鬥機。

p-51 戰鬥機: 生產型號

金德柏格回答巧妙,他表示如果的確必須這樣做,北美航空會接受,為生產P-40需要進行準備,所花費的時間足以設計出一種比P-40更好的戰鬥機,英國委員會認為可以接受金德柏格的建議,1940年4月10日正式批准,附加條件是在120天內準備好原型機,北美公司將該項目稱為NA-73。 接下來北美還要過軍方這一關,當時的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C)具有無條件禁止任何飛機外銷的權力,無論是否涉及陸軍利益。 若將評鑑範圍擴大至盟軍機種,英製噴火式在高空性能上亦領先於同期的P-51。 大體來說,因為P-40有相當多的機體容餘,野戰部隊也會在駕駛要求下做出一些妥協拆改;如1943年時,前線部隊就將P-40M的機身設備削減、撤除2挺機槍等手段減輕重量,P-40N則是由原廠的角度去做這些拆改。

布局沒有特別之處,但採用先進的層流翼型,高度簡潔的機身設計,合理的機內設備布局,這使它的氣動阻力大大下降,並且在尺寸和重量與同類飛機相當的情況下,載油量增加了3倍。 P-51战斗机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研制,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最初应邀为英国研制,装英国“梅林”发动机,1940年10月26日首飞,公司型号NA-73。 1941年8月首先提供英国空军使用,美军以XP-51的型号试用。 1941年12月正式被美军采用,广泛用于欧亚战场,二战后仍有不少国家使用,一直使用到朝鲜战争为止。

p-51 戰鬥機: 型號

1943年4月,備P-51裝備照相偵察型,6月裝備攻擊型A-36。 隨後,戰鬥型P-51A、P-51B、P-51C、P-51D先後投入批生產。 1948年9月23日一架第4大隊的P-51由北平起飛到吉林四平機場向解放軍投誠,之後又有兩架跟進,1948年解放軍又在錦州找到幾架待修的機體,同年11月解放軍成立了第五修理廠,先後修理了36架,令解放軍可用的P-51達到39架,當中大部份是P-51D,其餘是P-51K。 為解決滑油散熱問題,在滑油箱前方與中冷器之間安裝有熱交換器,靠通往後散熱器的乙二醇溶液轉移滑油的熱量。

即使如此,雖然性能提升有限,但改進後的P-40F在15000呎以下高度仍能勉強抗衡Bf-109F這等1941年推出的提升機型。 第一批生產的P-40F-1計有699架,第700架起的F-5批次起,因應發動機出力提升增大的扭矩P-40F後段機身拉長65.33公分(25.72英寸)以改善橫向穩定性,即所謂”長胴型”,之後的版本皆開始以長機身規格量產。 F-15批次(量產200架)則是針對高緯度寒帶進行特製,改良在低溫環境下的操作妥善。 P-40F最後共生產1311架,交貨時間從1942年1月至1943年1月,其中英國皇家空軍以租借法案方式取得150架的P-40F-1,英方將它們稱為小鷹MkII。 P-40E則是由美國陸軍航空隊要求而生,1941年2月18號美軍要求將P-40D的武備增裝至6挺機翼0.50機槍、機下派龍架增為3具,共可外載1,500磅的各式炸彈,機身防禦裝甲增重至79公斤。

p-51 戰鬥機: 設計特點

雖然增設防護設備,但維持輕武裝配置的結果讓本機型全備重量只有3,273公斤,空重更只有2,439公斤,是整個Hawk 81家族中最輕盈的機型,在機動性、續航力表現上也不遜於後來的機型。 得到了更多動力後,Hawk 87系列增加更厚實的駕駛艙防禦裝甲、自封油箱,且機翼武備統一升級成0.5英寸的M2重機槍,投射火力仍維持4挺設計,並未因取消機鼻武備空間而削弱。 也由於87系列增強駕駛區域的防禦,因此飛行員可以對耐戰損性較差的軸心國戰機(尤其是日本系機種)執行被彈風險大的迎面對射戰術,爭取戰術優勢。 P-51戰鬥機,綽號「野馬」(Mustang),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的戰鬥機之一,也是美國海陸兩軍所使用的單引擎戰鬥機當中航程最長,對於歐洲與太平洋戰區戰略轟炸護航最重要的機種,並且一直使用到韓戰為止。 1942年,英国试飞员建议为P-51战斗机换装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最新研制的发动机。

1942年,北美航空公司和英国劳斯莱斯公司合作,将P-51的发动机改装成由英国劳斯莱斯公司授权美国派卡德公司生产的的梅林发动机(V-1650)。 该发动机装有两级两速的机械增压器,充分改善15000英尺以上的功率输出,P-51B/C/D战斗机使用该型发动机。 1939年,欧洲战事爆发后,亨利.舍尔夫(HenrySelf)爵士率领英国采购委员会匆忙赶赴纽约为皇家空军(RAF)寻找堪用的美国作战飞机。

雖然隨後出現了噴射式戰鬥機,但P-51戰鬥機這種舊機型仍在朝鮮戰爭中作為戰鬥轟炸機使用。 後來,剩下的沒有損傷的戰鬥機被出售,其他大部分都在改裝後用於飛機競賽,或是修復後用於飛行表演。 在當時,所有競標者的方案都還停留在設計圖上,只有寇蒂斯因為大量沿用P-36的生產設備因此可以在最快時間內交付實機,這個優勢讓寇蒂斯比其它競爭者可以提前一年交付美軍飛機提供戰力基礎。 理解時間不充裕的美軍,決定同時進行兩個方案,也就是開發新戰機,同時也採購墊檔用的戰機因應戰力擴充之需。 1939年4月26日,美國陸軍向寇蒂斯訂購524架Hawk-81,這在當時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建軍以來採購數量最大的一批訂單。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