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道消文8大好處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 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 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

廣論道消文

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偏三千界所熏水等。 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 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 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但如果不是對無上瑜伽部所說的輪迴和涅槃都來自於俱生原始光明的了解,我們對佛陀的三門功德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於很難接受。 如果配合著無上瑜伽部裡關於俱生原始光明的解說,我們就可以徹底地相信並且產生極為堅定的信心。 這一句偈頌文是禮讚導師釋迦牟尼佛。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是從成就佛身的圓滿因去禮讚;「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是從圓滿果位去禮讚佛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是禮讚佛意的圓滿。 這裡是以圓滿因、圓滿果、圓滿心這三種角度去禮讚佛陀的身、語、意功德。 」假如退了這個心,就退出了這個家族。

而秉史筆者,必以匈奴、突厥爲紀傳,而以漢、唐爲正統;必以吴、魏爲分系,而以蜀漢爲正統。 天理人心之公,閲萬世而不可泯者也。 ……天之歷數自有歸,代之正閏不可紊,千載歷數之統,不必以承先朝續亡主爲正,則宋興不必以膺周之禪、接漢接唐之閏爲統也。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

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迕,不可愛樂。 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廣論道消文 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乾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廣論道消文

寺院藏書也使一批能詩善文的釋徒脱穎而出。 如釋覺悟,探道覩奥,經律論説,人莫能濟其畔岸,皇統二年賜紫及崇辯大師號。 釋政言,大定中‘舉揚宗旨,脱落窠臼,如鶻起長空,駿騰平野,奔逸絶塵,難爲觀附’。 少林長老木庵英粹中,趙秉文稱之‘書如東晉名流,詩有晚唐風骨’,元好問譽之‘百年以來爲詩僧家第一代者’。 當時,以教授生徒而名聞天下者,各地皆有。 如渾源翠屏書院,爲金初詞賦狀元劉撝講學處。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天德三年,寶嚴大師奉太后懿旨住持興王寺,‘開演《大華嚴經》講,聚徒二百餘人,詞鋒鋭博,學者慕之’。 金代學校教育包括兩個系統:一是漢語教學。 由京師‘六學’與地方官學組成。

如本地分引經說云:「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 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 如何修學之理者,四犯因中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_卷二消文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 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廣論道消文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所以世尊不是造物主,祂開始也和我們一樣是凡夫,後來透過三學慢慢地斷除了一切障礙,獲證了一切功德,最終成為我們的皈依導師。 如果我們也學佛一樣去努力精進,我們將來也可以獲得圓滿的功德,因為圓滿功德來自於因緣,只要因緣具足一定會感果的。 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了解到緣起因果的存在,所以這句話也說了緣起的見解。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於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三門善、不善業,仍復流轉。 故從三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復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三有輪流轉不息。 《龍猛菩薩》云:「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

  • 楊雲翼博通經傳,善天文律曆醫卜之學,所著《句股機要》、《象數雜説》等‘皆藏于秘府’。
  • ’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本,齊魯書社二〇〇二年,第一九三頁。
  • 由其事故重綺語者,妄語等三,所有綺語,輕重如前。
  • 在量與非量的層層辨析中,力求準確再準確,多方請教大善知識,為求一字的深義……
  • 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至於受生善趣的因方面,往昔已經造作者,因為在菩提心的受持之下,能夠增長廣大;現前或未來新造作者,也因為基於菩提心的緣故,也能夠無窮無盡地增長廣大。 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 三、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 此復有三,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 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為二。 六、七所修境者,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

此心根本見為大悲,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即前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捨靜慮樂,而趣入無間。此奇此應讚,此為勝士法」今於此義,亦應用諸先賢言論而發定解。 如《覺窩》云:「不知修慈悲之菩薩,唯藏人能知」。 若修自他換易意樂,定能發起如先怨敵聞名便怖,後若和順相結為友,設無彼時亦能令生最大憂惱,一切悉是隨心而轉,故若能修觀自如他,觀他如自亦能生起。 即此論云:「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又云:「自身置為餘,如是無艱難。」若作是念:他身非我身,云何於彼能生如自之心耶? 即此身體亦是父母精血所成是他體分,然由往昔串習力故而起我執,若於他身修習愛執,宛如自體亦能生起。

廣論道消文

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廣論道消文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捨。 廣論道消文 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 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 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 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 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 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廣論道消文

清施國祁《史論五答》之三,《金史詳校》卷末,二十四史訂補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二六七頁。 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卷一四著録‘金刊本’,云:‘《郡齋讀書志》及《玉海》俱作三十二卷,合目録並數也。 廣論道消文 金泰和中,晦明軒所刻並爲三十卷,已改大觀之舊,第此本未經竄亂……。 後來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刊本,當從此本出,而明萬曆丁丑本又依元本刊也。 ’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_卷二消文

度彼岸中復有二種傳承,謂見傳承及行傳承;其行傳承復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 於密咒中,亦復具足傳承非一,謂五派傳承,復具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 如讚云:「恆親近尊重,謂《寂靜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甚深,及廣大教授。」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餘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 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廑為《別度母》親授記莿,種《敦巴勝生》是也。 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因此我們應作如此思惟,要對善知識發起強烈的感恩之心。

若無愛著或忘安住,緣利一切有情之想,或貪利益餘一有情,非染違犯。 於已施他作他物想為自受用成不與取,若價滿足,犯別解脫他勝處罪。 此中有說以是迴施一切有情,待一有情價不能滿,故無他勝。 有餘師說於一一有情,皆施全物前說非理。 廣論道消文 餘者又云:雖已施他,他未攝受,故無他勝。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 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 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毗達磨經說:此極扼要,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此復苦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此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 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為什麼不能以佛陀的智慧面對一切眾生,從幫助一切人得到一切智智? 你要發願做這樣的人,這個叫做走入菩提大乘道的道總,這叫道總建立。 這裡說,我現在要告訴大家什麼叫上士道,一步步引導的第一件事情是發心,面對一切境界發大菩提心,為利益一切眾生願成佛。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是為利益所有有情眾生,為了讓我們不到惡趣去,為我們建立道總,希望我們有一個很清楚的道次第可以往上走。 師父也一再教導我們要大乘發心,叮嚀我們走大乘道;由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依著質正量圓、次第無誤地,一步一步往成佛的道路走。 只要我們用心傾聽,許自己一個願望,隨時隨地有機會就聽師父的帶子,跟著師父給我們很清楚的這條道路往上走,才不會辜負師父。

此中說於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三亦成。 俱舍本釋於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毗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 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綺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_卷二消文

此若損惱有情而施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尸羅。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淨,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他若信樂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若心散亂不能得此,故須靜慮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緣。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惛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廣論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

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又睡眠、惛沈、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大覺窩》弟子吉祥《阿蘭若師》謂《內鄔蘇巴》云:「智然後有人問汝弟子眾,以何而為教授中心?則定答為已發神通或見本尊,然實應說於業因果漸漸決定,於所受戒清淨護持。」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 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其傷疤等返自顯示,謂此即彼時所傷;若斷煩惱發精進時,忍耐苦行,極為應理。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