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平法師不可不看詳解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前身即是中國文化學院附設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自1981年(70年)秋季開始,招收研究生。 當時靈峰覺苑的住持晴虛長老知道了法師是讀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後,長老認為出家眾除了修學佛法外,還是需要了解一些法學知識,所以就請法師教授同學們一些法學概念包括一些簡單的法律知識和常識。 因此,法師是一邊修學佛法,一邊教學,自利又利他,乃福慧雙修也。 後來楊白衣老師介紹法師去聖嚴法師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進修。

傳平法師

到了大乘唯識學派,將恨說為隨煩惱中的小隨煩惱心所。 不過唯識學派,不像有部那樣的,將恨視為實有心所,認為屬於嗔的一分,是世俗假有的心所。 至於恨的定義,瑜伽卷八九說:“內懷怨結,故名為恨”。

傳平法師: 念佛與義工的時間應如何分配

別境慧,本通於三性,但與末那相應的,是約染汙慧說,染汙慧的生起,才能分別計度。 而此所說染汙的慧心所,正是我見之體,所以加入相應七所之中,並非我見和慧可以俱起,這是我們所不可不知的。 不過末那所相應的心所,行相極其做細,本不是我們所能知道的,我們所以得知八大隨惑與末那相應,是依第六識與這方面心所相應,比類推知的。 現成為問題的,就是末那為什麼妄執第八見分為我而成非量?

善業又可分為三品:造上品十善業的就生欲界天,如再加修四禪八定,就生色無色界天;造中品十善業的就生到人間;造下品十善業的就生到阿修羅趣。 惡業亦同樣的分為三品:造上品十惡業的就墮地獄;造中品十惡業的就墮畜生;造下品十惡業的就墮餓鬼。 作為三界總報體的,雖是第八阿賴耶識,但賴耶本身並不能隨意的,要生到那裏就生到那裏,要看意識在因位上所造的業力如何以決定的。 同時眼識還在眼根所映的色像上,變起眼識自己親所緣的色境,這個色境是眼識自己所變現的,唯識學上說為眼識變現的相分,與眼識見分相對的,合此見相二分,皆是眼識自證分所變起的。

傳平法師: 法師,請問我能出家嗎

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尋謂於境令心粗為相,亦名分別思惟,想風所擊粗動而轉,此法即五識轉因。 伺謂於境合心細為相,此法即是隨順,意識於境轉因”。 順正理論卷一一說:“心之粗性說名為尋,心之細性說名為伺”。 在阿含中,單說尋的地方不是沒有,如說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的三善尋;欲尋、恚尋、害尋的三不善尋;親裏尋、國土尋、不死尋、他哀湣相應尋、利得恭敬讚歎相應尋、不陵蔑相應尋等諸尋。 傳平法師 又八大人覺,或譯為八大人念,而覺與念都是尋的舊譯。

在阿含經中,佛雖也經常的說到,但並沒有進一步的加以解說。 在諸部派的論典當中,同樣是在煩惱雜事論中子以處理。 傳平法師 由於唯識學者將失念說為隨煩惱中大隨煩惱心所之一,所以與三界一切煩惱相應的前六識相應。 對第七識,有相應說與不相應說的兩種,護法及法相宗,則採取相應說。 有部在大毗婆沙論卷四二中,說掉舉與心亂的差別是:“掉舉、心亂有何差別? 答:不寂靜相名掉舉,非一境相名心亂,是謂差別……此二法輾轉相似:見掉舉者世人共言,此是心亂;見心亂者世人共言,此是掉舉。

傳平法師: 法師介紹--臺灣學佛網,線上修行,淨土,西方極樂世界

正因有此清淨如來身,所以一切眾生,得能脫離煩惱的纏縛,獲證無上菩提佛果。 雖說如此,但又同而不同的,就是佛性唯指本體的心性,如來藏則是煩惱所覆的原有心性,含有心的本體與心的現象。 如來藏說,雖也談到現象心的方面,但實以本體的心性,為其論究的中心課題。 一想到出家的念頭,就渾身汗毛直豎,火燒一樣冒汗。 這時候就想:啊呀,我在家的生活,就要結束了,在家的生活要結束了!

法師發心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以報答父母之恩。 遂從普陀山出發,歷經兩年到達五台山,傳說途中兩次遇險時,都遇到文殊菩薩化身相救。 咸豐九年(1859年)於福州鼓山湧泉寺剃度出家,從妙蓮和尚(1844年-1907年)受具足戒,師承曹洞宗四十六世鼓山鼎峰耀成禪師(1858年-?)。

傳平法師: 僅台日堵住非洲豬瘟 中國周邊16國全淪陷

緣起支中的名色,後世阿毗達摩論師,雖作種種的解說,但元來的意義,是指色等六境。 佛在說明九支緣起時,不但說“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並且說“以名色為緣而有識”。 眼等六識認識作用的生起,色聲等的六境是決不可少的。 由有色聲等的六境,始有眼識等的認識作用,由有限識等的認識作用,始將色聲等說名為境。 傳平法師 此“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關係,以束蘆相依的譬喻說明,原因就在於此。 在這九支緣起,唯有境的名色與認識作用的識,沒有說到感覺思惟能力的六處。

  • 諂:諂是矯設罔他的意思,為有情的詐現作偽的心理作用。
  • 後來我們再去朝寺廟的時候,我站在大殿裡,合掌看著文殊菩薩,忽然大殿沒有了,都是虛空,湛藍的,文殊菩薩碩大的身體,放光加被。
  • 所以我是一直沒有發財,一直也沒有愛人的想法,只有對生命的懷疑。
  • 於農曆2月21日普賢菩薩聖誕日,在土城承天禪寺的西方三聖殿,禮廣公老和尚薙髮出家,廣公為剃度和尚,懺公師父為教授阿闍梨。
  • 因而把想說為取假相法,自然沒有他的實體可得。
  • 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恪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

1949年,應邀赴北京參加佛教協會籌備會議,在廣濟寺與圓瑛法師、趙朴初等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籌備處。 10月,他代表中國佛教徒接受錫蘭佛教代表團贈送的「佛舍利」、「貝葉經」、「菩提樹」三寶。 1913年(民國二年),西藏有些王公活佛受到英國及印度政府煽動,不肯承認民國政府,袁世凱乃下令雲南都督蔡鍔準備出兵西藏。 為避免生靈塗炭,蔡鍔乃託請虛雲老和尚冒險深入藏區,商請在西藏德高望重的東寶法王,出面遊說當時主政的西藏活佛承認民國政府,消弭化解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 曾遍參金山、高旻、天童、天寧諸名剎,巡禮佛教四大名山。 後經終南山入川,轉赴西藏,折至雲南大理,重興雞足山迎祥寺。

傳平法師: 傳平法師

就決定去浙江,在那裡修一兩年,修得甚至不穿衣服也不要緊,穿得很少、吃得很少也不要緊,然後去西藏。 從西藏再到崑崙山,那裡是修行人的聖地。 我打起包袱跟家人說:這次出去什麼時候回來就不知道了。 家里人,特別是媽媽哭得很傷心,哥哥也落淚,他們說:你為什麼要出去呢?

傳平法師

假定沒有阿賴耶識的受熏,這一切的一切都談不上。 因為發心修此定的行者,目的在對治粗動的轉識,不是為厭離異熟識而修此定的,所以滅盡定中,不妨有異熟識的存在。 不但大乘認為有此心識的執持,入定行者仍然是個具有生命的有情,就是小乘講到入滅盡定者的根身執受,亦主具有細意識的,不過不承認是第八識而已。 成唯識論卷四說:“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若無比識,住滅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故”。

傳平法師: 佛陀教育影音集成: 戒律

所以朝山要誠心,要至誠懇切地懺悔業障。 後來我們再去朝寺廟的時候,我站在大殿裡,合掌看著文殊菩薩,忽然大殿沒有了,都是虛空,湛藍的,文殊菩薩碩大的身體,放光加被。 傳平法師 我鼓勵他們說:不要緊的,是要經歷的,多哭幾回業障都消除了,就開智慧了。 這時候我慢慢覺得,人就是要修道,除了修行之外,沒有其他東西值得我感興趣。 因為只有處在「道」,或「真理」中,我的人生,我的生命才是最快樂的,除此之外沒有快樂。

異熟識的食性,勝過其他的諸識,所以識食的識,一定是第八識,更無餘識有此食用。 向後它可啟下無相無功用行,雖還不能做到像八地菩薩那樣的任運現起無功用住,但第八地無分別智的任運相續,畢竟還是由於第七地的無相有功用行而來,沒有第七地的無相有功用行,怎麼會有第八地的無相無功用行? 八地菩薩的無分別智,既然能任運相續而起,一切煩惱永不能動,方得名為純無漏道。

傳平法師: 說明

比方近視眼的人,就因眼根有了變異,識用自然暗昧起來。 至於外在的色等諸境,不論有著怎樣的增損變化,絕不會影響到內在心識視聽等的能力,仍然了別外境的如何。 三、屬根之識,謂五識的生起,完全屬於根的。 因為識所依根,恒時相續不斷,什麼時候要依它生起活動,就什麼時候可以依它生起;但是識所緣境,有時會間斷的,不能經常的為識所緣,所以色種不及根種給子識種生起現行的力量來得大。

這說法,與南傳佛教及有部等,都不同的。 北傳有部,在法蘊足論的心相應法列舉中,確實沒有把惱計算在內,但在煩惱品中,曾說明其意義。 到了界身足論,將惱說為十小煩惱地法之一,從此以後的各論典,皆說惱為小煩惱地法心所。 對於惱的解說,順正理論巷五四說:“於可毀事決定堅執,難令舍,因說名為惱,由有此故,世間說為不可導引,執惡所執,於他有情,非全不顧,擬重攝受,為損惱因”。

傳平法師: 傳平法師簡介

1978年高中畢業後,於福鼎太姥山平興寺從世行法師披剃出家。 1984年至1991年,被聘為福建佛學院教務長兼莆田廣化寺監院,親近圓拙老法師學律。 1994年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同年當選為省政協委員。 界詮法師多年來默默無聞地堅持弘揚律學,宣講「南山三大部」,培育僧才,推動規範傳戒,並曾多次應邀赴新加坡、台灣等地講經弘法。 之前偶爾回承天寺去拜望您,每次都是受教良多;對於後生晚輩,您總是關愛有加,諄諄不倦的教誨開示。 弟子覺得,其實佛陀所說的因果道理,也是慈悲的。

傳平法師: 活動訊息

佛在經中說明一切法,曾有種種不同的分類。 有時以六根六境六識的十八界,說明萬有的一切諸法,所謂六根六識,當可如上所說,根是能力,識是認識作用。 有時略去六識,以六根六境說明萬有的一切諸法,此時所說的根,就不單是能力,亦含認識作用。 如眼根,不唯是視覺能力,亦具有視覺的認識作用,乃至意根,不但是思惟能力,亦具有思惟的認識作用。

對這無慚的解說,南北傳的大小乘論典,可說是大同小異的。 傳平法師 南傳分別論說:“舍、放舍、舍置、心之中庸,舍覺支”。 可是該論說到舍無量的舍,則說為“對諸有情舍、放舍、放舍性、舍心解脫”。 從這點看,南傳阿毗達磨,對舍無量及舍覺支等的舍,並沒有看成是同一的。

法師是廣公老和尚的代言人,在如此殊勝因緣際會下,大陸道場法界蒙薰,海會悉遙聞,堪以告慰恩師廣公老和尚且圓滿他的願。 再則,由於在佛七法會當中,有許多相應的法師和信眾,大家彼此結下甚深的法緣與善因緣,法師亦慈悲應大眾的需求,遂把大部分的時間暫先放在福建,以圓大眾的願,一起趣向佛國淨土。 念:念是明記不忘的意思,為吾人所有的記憶作用。

傳平法師: 傳平法師 果平法師:《普賢行願品》偈頌

到了大乘唯識學派,開始就說忿是隨煩惱中的小隨煩惱心所之一,作為嗔的一分假立,沒有它的實在自體。 瑜伽卷八九說:“若嗔恚纏,能令面貌慘烈奮發,說名為忿”。 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杖為業,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 此即嗔恚一分為體,離嗔無別忿相用故”。 忿為嗔的一分,假有無實自體,在瑜伽論卷五五中,已經是作這樣的說。 與有部所說忿是嗔外的獨立心所,自是不同。

傳平法師: 活動訊息

但是其間的差別怎樣,不是隨我人的好樂,要怎麼說就成為什麼,而是需要智慧的辨別抉擇,方能劃分它們之間的界限,假定沒有慧的辨別抉擇,所謂邪正、德失、染淨、善惡,勢必混成一團的難以區分。 世間有很多人所以俯仰由人,病在自己沒有抉擇的慧力。 正因慧是對境的抉擇,所以不論對什麼認識,總能達到決定性的程度,不致對它猶豫不決的,模棱兩可的,迷糊不清的,所以名慧。 窺基大師說:“邪見者流,癡增上故,即無簡擇,故慧非遍行”,正是顯示此義。 南傳佛教,慧指善淨慧,通於善與無記,而見則屬不善煩惱。

傳平法師: 念佛與義工的時間應如何分配

於此五十一個心所法中,與前五識所相應的,只有其中三十四個,如頌文所列出的幾類。 在未說明這些心所相應前,先將心所的定義略為一說。 在此或者有人要問:五識既已完全不再現前,為什麼還有五根的存在? 原因在於色界有情,雖已離去粗重的體質,但還有其色身的存在,為莊嚴自己的身相,—使;身相的圓滿無缺,所以五根完整的具有,並不因識不起活動,連莊嚴身相的五根也沒有。

傳平法師: 傳平法師

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勝過別人,別人總是不如自己。 再簡單說:慢以高舉為特相,以我慢為作用,以心膨脹狀態為現狀。 慢:慢在阿合經中,已被說為重要煩惱之一。 如五上分結中的慢結,五箭中的慢箭,七隨眠中的慢隨眠,七纏中的慢纏等。 還有三慢、七慢、九慢等,亦是阿合經中所常見到的。 因為經中把慢看成極重要的煩惱,所以到了部派時代,諸論師所造的論典,亦將慢看成是個有力的煩惱。

傳平法師: 傳平法師 傳開法師開示——深信因果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