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46大分析

有負責運作測試的海軍官員說:F/A-18E/F在各方面都比以往的型號優秀,除了…加速性能、極速及持續轉向率。 另外,F-14是一架雙座戰機,執行攻擊任務時需兩人冒險進入敵方防空網,F/A-18E/F本是單座戰機,卻因要攻擊兩次才能投放同量的彈藥而同樣需要兩人冒險,而且第二位進入戰區者失去了奇襲效果而面對較大危險。 最後回程,使用F/A-18E/F需要雙倍飛行架次,也即是要在航艦降落的架次也多一倍,而在航艦降落一向有著一定的風險。 1992年海軍安原先升級F-14以替代NATF的構想,向國會提出升級F-14的要求,越戰王牌飛行員的眾議員Duke Cunningham批評F/A-18E/F性能不足,用作取代F-14的話會危害空中優勢,但最後國會認為升級費用在當時冷戰結束的情況下太高而否決,在美國國內這是個富爭議性的決定。 F-14D Quickstrike 採用APG-71雷達,裝有LANTIRN及能發射包括鐳射導引炸彈、SLAM巡弋飛彈、AGM-65小牛飛彈、AGM-88 HARM反輻射飛彈及魚叉反艦飛彈等多樣攻擊武器。

f14

《747絕地悍將》,中港譯名747絕地悍將(Executive Decision,1996年):在該片後半段,隸屬於美國海軍VF-103中隊的F-14A+受命前往攔截遭挾持的747客機,並在必要時刻擊落這架747。 機上載有400名乘客正飛往美國東岸,恐佈分子準備到東岸上空時引爆以機上的化武以殺死東岸4千萬人。 主角及特種部隊潛入機內後與外界失聯,後來以機尾燈發出摩斯密碼與通知F-14上的機師,阻止了F-14開火擊落客機。 F-14全機的液壓系統和電力系統的能源供應全來自兩台發動機,TF30發動機的變截面噴管動作由發動機上的加力燃燒室供油泵提供,噴管截面的調整除了可在飛行中由飛控電腦控制外,還設置了兩種自動模式:起落架負重(weight on wheels)和起落架空載(weight off wheels)。

f14: 武器

TF30是美國第一部渦輪風扇發動機,使用於當時的F-111、A-7。 TF30是當時海軍無可選擇下的「臨時性」決定,TF30的性能並不符合F-14的設計要求(F-14設計推重比為1),用上了TF30的F-14推重比與F-4一樣,只是F-14優異的氣動性能使F-14比F-4有更高的爬升率。 兩翼套的前側位置設有可收納和張開的小三角前翼,作用可以讓升力重心前移,目的是扺消機翼後掠時導致的升力重心後移及超音速飛行時產生的機首下壓的現象。 當主翼伸展至後掠角小於35時前翼會被禁止張開,以避免升力重心過度前移而導致不穩定在M1.4以上會自動伸出,這使F-14在M2下仍可以有7.5g的機動性,但後來為了簡化維修而取消了此功能。

  • 飛機起飛離地後,就會自動轉換成起落架空載模式,此時除了開加力,發動機的噴口都是在收縮狀態,增加推力。
  • 隨後因海軍沒有其他戰機能滿足作戰需要,在服役後期曾追加低空導航暨夜間紅外線標定筴艙,具備基本的精確對地攻擊能力。
  • 兩架F-14各自向這架在極遠距離迫近的MiG25發射一枚AIM-54C鳳凰長程空對空飛彈,但由於起飛前航艦上工作人員失誤,這兩枚AIM-54並沒有正確安裝妥當,因此兩枚飛彈發動機並沒有起動而掉下,MiG25持續迫近,F-14收到「不建議接戰」的指命而往南方脫離。
  • 這可能是伊拉克機師基於與伊朗F-14作戰所得的經驗,認定F-14是致命的對手所致。
  • F-14有一值得注意的中央空中資料電腦(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是早期版本F-14的綜合飛行控制系統,採用以MOS技術製成LSI的晶片組,MP944,是史上第一部的微型處理器設計。
  • F-14的電子反制系統(ECM)十分複雜,主要裝備是休斯(Hughes)開發的AN/AWG-9遠程射控雷達系統,工作於X波段,其內置了敵我識別功能,使用平面陣列雷達天線,功率達10kW。
  • 至此,F-14的退役已成定局,後繼機F/A-18E/F在2000年(8年後)服役,而F-14則在2006年退役(比海軍原先預期的2015年早了9年),期間美軍應對著多次戰事,當中的表現顯露出兩者性能上的差距。

就算前翼收起,翼套本身也對F-14的飛行性能有所幫助,除了提供升力外,翼套的後略角較大,形成了像雙三角翼或LEX的作用,在較大攻角時(16°— f14 25°)會產生邊緣渦流,流經主翼上方時令升力提升最多達40%,並在攻角達至90°也不失速。 而機翼上的襟翼也可在機動時下打,除增加升力外也在主翼上方產生低壓吸引機首產生的渦流遠離垂直尾翼,使垂直尾翼在高攻角時也能發揮較大的作用,保持機身的橫向穩定性。 以上使F-14有相當的高攻角性能,在小於38°攻角可完全受控,而瞬間則可以拉大到65°。 F-14的對地攻擊能力不是原設計有的,原設計著重的空戰能力自然有優勝之處。

f14: 發動機

可掛載的武器包括AIM-54鳳凰長程空對空飛彈,AIM-7麻雀半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AIM-9響尾蛇紅外線導引短程空對空飛彈。 其他的航電的電戰設備有電戰系統、雷達告警系統,雷達干擾絲,紅外線干擾誘餌及導航系統。 電戰系統、雷達告警接收機系統共有4個天線,可以大約測出威脅所在的方向與距離,也可分別出該雷達正工作於搜索、追蹤或導引模式,該系統還可分析並發射所需的干擾訊號。 除美國海軍外,唯一擁有F-14的國家是伊朗,於1970年代共接收了79架F-14A,兩伊戰爭期間F-14有出色的戰績,外間估計即使缺乏原廠支援下,伊朗的F-14共擊落了160架伊拉克戰機,雖然伊拉克聲稱擊落了超過70架F-14,但外面估算實際只有約10架F-14被擊落,伊朗至今仍有F-14服役。

f14

比較格鬥性能,雖然之前提到F-14曾經在1975年模擬空戰贏過F-15,但是那次結果應該不準確,因為那時候的F-14已經服役5年,而F-15才剛服役1年,飛行員對F-15的性能還不熟悉。 按照以色列空軍的分析,在以F-5E為假想敵時,F-14並不能做到全面壓制,而F-15則可以全面壓制。 原因在於F-14機體太重,引擎推力也不足,導致爬升率、加速性,與滾轉率都不夠好,這是以色列日後選擇F-15的原因。 (圖/美國海軍)先說F-14,雖然人們往往受到電影「捍衛戰士」的影響,都會想到電影中幾場精彩的纏鬥情節,以為它是一種空優格鬥戰機。

f14: 使用國

停泊時,機翼後掠角可增至75°,與水平尾翼(升降舵)部分重疊,以節省航空母艦上的寶貴空間。 但同年,認為F-14是60年代過時科技的時任國防部長切尼下令停止生產F-14D,並銷毀其生產線,此舉令往後任何升級F-14的計劃也會因為需重新投資建設被銷毀的生產線而成本上升。 對此,一名海軍高層向著名雜誌宇航一週及空間技術(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表示,他認為:選擇F/A-18E/F取代升級F-14是純粹政治決定,國防部長的決定完全不理性;海軍經多番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購買升級的F-14在各方面都較好,F/A-18E/F能做的比F-14小很多,而且成本也高很多。 在緊接的時期中,由於重量輕、體積細、更可靠及更佳抗電戰能力的固態電子器件發展迅速,F-14的武器不斷改進。 鳳凰飛彈AIM-54A在1983年改為AIM-54B,在1986年改為AIM-54C。

f14

根據2019年時外界的估計,伊朗空軍依然保有約24架能實際操作的F-14A。 兩翼套下也有一武器掛架,可以使用雙聯裝掛架攜帶兩枚空對空飛彈,一枚飛彈與一具火箭夾囊,或者是一枚飛彈與低空夜間標定暨導航莢艙(LANTRIN)。 當F-14攜帶6枚AIM-54鳳凰飛彈時,其中兩枚是裝在這個位置。 扁平的機身下方、機腹位置,分前後兩排共有4個武器掛架;此處可以攜帶炸彈,空對空飛彈,干擾與偵查莢艙等。 部份F-14在1987年改用新發動機GE F ,這些F-14起初稱為F-14A+,1991年改稱F-14B。

f14: F14 B – 中文检查单(附带官方飞行员检查单、官方RIO检查单、官方应急处理程序检查单)

把酬載量及航程一拼考慮的話,F/A-18E/F的酬載量只是F-14的36%,後期改良了的F/A-18E/F也只及F-14的50%,也就是一架次F-14能完成的攻擊任務,換作F/A-18E/F的話就要兩架次才能完成。 以當時攻擊阿富汗境內目標要飛行825里(1328km)為例,F-14D攜帶四枚2000磅(907.2kg)鐳射導引炸彈、兩枚鳳凰及兩枚響尾蛇飛彈、675發20mm子彈及兩個280加倫(1.06m3)外掛油箱下,航程達500里(805km),只需空中加油一次就足以完成攻擊阿富汗的任務。 而F/A-18E/F即使在對地武器減半的情況下也只有350里(563km),也即要加油兩次才能完成阿富汗的攻擊任務,而且要兩架次F/A-18E/F才能完成一架次F-14所能投放的彈藥量,此外,還需要多一倍架次的加油機配合。 也即是F/A-18E/F需要雙份的成本才能去完成F-14D的工作量(包括雙陪的加油機架次),成本不低。 1991年1月7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切尼決定因財政、廷誤及設計問題而取消A-12攻擊機計劃,當時航艦上負責攻擊任務的A-6及A-7也快將退役,海軍急需戰機填補此戰力真空。 機乎是同一時間,海軍的NATF同樣被取消,原因是預計投產數量兩次被大幅壓減,單價成本高得不可能實行,及海軍同時認為只要經過升級,F-14足以服役至2015年。

f14

冷戰時代,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勢力所擁有之機載型反艦飛彈以及反艦巡弋飛彈,有能力對美國艦隊短時間內發射多枚飛彈,令美國艦隊在同一時間內受到多枚飛彈攻擊,也就是飽和攻擊。 為了防禦敵方的飽和攻擊,F-14配置休斯(Hughes)開發的AN/AWG-9長程雷達系統,配合專為此雷達而設計的AIM-54鳳凰飛彈(由於雷達系統與重量問題,其他戰機難以使用此型號飛彈),可以同時追蹤24個90km內的目標,並能同時對其中6個目標進行攻擊或欄截。 這是當時美軍海軍所擁有唯一的多目標同時接戰系統,另一個多目標接戰系統是9年後服役的神盾系統。 F-14是當時唯一擁有類似的多目標同時接戰功能的戰機,直到1991年(17年後)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服役後,美軍才有其他戰機做得到。 在攻擊阿富汗的行動中,為免進入海鷹一號(蠶式)反艦飛彈的射程範圍,美國的航艦須停留在較遠的海域,艦載機也得飛較遠的航程才到達攻擊目標,這樣的攻擊任務要求戰機有足夠的行航及攜彈量。 技術資料上,F/A-18E/F的最大航程略舜於F-14,最大酬載量比F-14略佳,表面上相距不遠。

f14: 偵察能力

同一時期研發的F-14D也使用同一款新發動機,並有新的航電系統,包括玻璃化座倉,Link-16加密資料鏈,及能改善在高攻角及纏繞機動時飛控品質的數位飛控系統。 1966年海軍批出研究合約給格魯曼,格魯曼在多個設計中選出編號303的設計。 同一期間,因為F-111B性能不足且沒有解決方法,國會終止對F-111B的撥款,並批准海軍發展代替機種。 F-14與F-15雖然分屬不同的軍種,但是剛好有許多共同點,都是雙垂尾、雙引擎的大型制空戰機因此兩型戰機也就容易產生瑜亮情節,經常被拿來討論孰強孰弱。

f14

1999年1月5日,伊拉戰機進入禁飛區,美國空軍的F-15C以AIM-120及AIM7M試圖在遠距離擊落但未有命中。 15分鐘後,連同一隊配備AIM-120的F/A-18C,在伊拉克南部巡邏VF-213中隊的兩架F-14D發現兩架飛入禁飛區的MiG23ML及一架MiG25,當F-14轉向米格機群時,兩架MiG23依地面控制站指示離去,但MiG25繼續迫近,這兩架F-14當時達M1.2,而MiG23則如速致M1.5。 兩架F-14各自向這架在極遠距離迫近的MiG25發射一枚AIM-54C鳳凰長程空對空飛彈,但由於起飛前航艦上工作人員失誤,這兩枚AIM-54並沒有正確安裝妥當,因此兩枚飛彈發動機並沒有起動而掉下,MiG25持續迫近,F-14收到「不建議接戰」的指命而往南方脫離。 美國空軍對於普惠解決F100渦輪扇發動機問題的消極態度不滿之下,決定與海軍合作發展第二來源,也就是獲勝的奇異公司F110渦輪扇發動機。

f14: F-14 VS F-15 雄貓與鷹誰更強?

期間敘利亞空的8架米格機迫近一架正以TARPS進行偵察任務的F-14,兩架負責護航的VF-11中隊F-14與之對抗,其中4架米格機被F-14鎖定後逃回敘利亞,其餘的米格機則沒有與F-14接觸。 但使用可變後掠翼會增加重量,而每枚鳳凰飛彈重達460kg,F-14可同時掛載6枚,也即2760kg,在這負載下,海軍還要求F-14有良好機動性。 F-14由美國格魯曼設計,首架F-14於1970年試飛,1974年服役,用以取代F-4幽靈式戰機,開始時負責美國航空母艦打擊群的防衛,自1994年開始有精確對地攻擊能力。 海軍原打算為F-14升級以使能服役至2015年,但正值冷戰結束等因素,升級計劃被國防部及國會否決,並決定F-14的角色由原計劃只設計作取代A-6及A-7等對地攻擊機的F/A-18E/F超級大黃蜂式打擊戰鬥機暫代。

F-14翼套附近的近照,主翼完全伸展,翼套後的氣袋(黑色部份)充氣填補了主翼伸展後留下來的縫隙,同時主翼上其中一片擾流板(紅色)也已張開。 f14 f14 f14 可變後掠翼是F-14的一大特點,在高速時,主翼完全後掠而成三角翼狀(左),在低速時,主翼伸展(右),使得F-14在各種高度、速度都有最佳的升阻比。

f14: 設計

1976年4月23日,F-14首次攔截前蘇聯的Tu-95轟炸機,負責的是VF-142中隊,冷戰期間,前蘇聯的戰略轟炸機及反潛機經常飛近美國的航艦戰鬥群,欄截他們是F-14的例行任務。 f14 1976年間,一架由甘迺迪號起飛的F-14在英國斯卡帕灣失事墮入580m深的海中,因為怕蘇聯尋得到F-14及機上鳳凰飛彈的殘骸,美軍花了數百萬美元尋回失事美機的殘骸。 由於機翼後掠角是可變的,機翼下的掛架不可能以固定方式裝在機翼下,不然武器的指向就不能與機首指向一致,若要掛架隨後掠角變動作對應的調整,機械上就變得複雜,重量、可靠性及成本都有影響,幸而F-14的扁平機體及翼套提供了足夠的位置給武器掛架,格魯曼於是將所有掛架都設置於扁平機體及翼套。

  • Tomcat 21 可以以服役中的F-14D Quickstrike翻修重製升級而成,指在以相對較低成本達致部份NATF的性能。
  • 新發動機的效率較高,增加了F-14的作戰半徑;推力的增加,彈射起飛時再不用開後燃器,更重要的當然是再沒有TF30的可靠性問題。
  • 格魯曼的原設計是沿用F-111B的TF30發動機,而海軍當時計劃改用正在研製中的普惠F 發動機。
  • 投標的製造商有:通用動力、格魯曼、凌-特姆科-沃特(Ling-Temco-Vought),麥道、洛克威爾,當中採用可變掠翼設計的有四家公司。
  • 美國海軍陸戰隊起初有意採購增加對地攻擊能力的F-14,後因成本過高而放棄。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