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寮路福德祠9大優勢

每逢農曆8月13日為朱伯公誕辰,屆時鄉里都會有紀念儀式。 祠旁還有一顆老龍眼樹,至今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了,是大寮最重要的古樹之一,現今每當結果時節,仍會有結實累累的龍眼果實。 1975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36: 。

  • 其生辰八字已在天庭登記有案,想必這是畏懼為「頭人」的由來。
  • 正殿自建廟以來持續做為主要的祭祀活動空間,原本西門福德祠兩側有左右翼房做為儲存空間,但後來遭到占用,因此目前正殿還兼具儲藏功能,略顯壅促。
  • 這對年輕夫妻向土地公伯還願之時,許下宏願若能在年底積蓄超過壹仟元,願將原來由四塊石板砌成的土地公廟,重建為高三尺的寺廟。
  • 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要素,就是與大樹或老樹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土地公廟後或廟旁常見有一棵大樹,有些大樹自成神靈,居民在樹幹旁﹝稱樹頭﹞另設小祠或香位供奉樹神。
  • 居民謂此廟甚得風水之利,故「浮字」很有靈驗,大家樂玩徒常常到此給土地公燒香,將線香平置香盤上,香灰會「浮字」,識者可看出兩個阿拉伯數字。
  • 頂土地公廟的廟脊有燕尾(「燕尾脊」在傳統建築中代表主人曾經中舉的官宅,或是宮廟才有此種型制),頂土地公廟的土地公神像戴著相帽由來。

即時中心/顏一軒報導未來一週台灣處在在東北季風環境,冷空氣一波波南下,天氣愈來愈涼冷,北部、東半部及馬祖依舊是陰雨天氣;而中南部、台東及金門可見到陽光。 今(11)日就將有一波南下,低溫會略降1至2度,北部、東北部、中部低溫約16度,南部約17度至19度。 台北市有近半住宅是超過40年的老屋,危老重建、都市更新成為新市長重要課題;新市府工務團隊成員成為市長當選人蔣萬安布局小內… 國民黨台北市第3選區立委補選參選人王鴻薇(右2)11日在台北市長當選人蔣萬安(左2)的陪同下前往濱江市場掃街,全力催票拉抬聲勢。 昭和三年(1928年),本設於福德善後祠對角的財神廟被拆除(即今日臺灣銀行澎湖分行所在),信眾將財神移祀於福德祠,澎湖福德祠自始兼任馬公市區的財神廟。 澎湖福德祠據《澎湖廳志》中引據扶乩人員的口述,福德祠始建於乾隆56年(1791年),是文獻紀錄中馬公市最早的土地公祠,但開基年份僅可作為參考,未可盡信。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一貫道

三尊神像眼神有差異,居中神像平視,龍邊神像近觀,虎邊神像遠眺,似乎代表該廟土地攻能近觀、遠眺,明察秋毫境內大小事。 大埔福德祠的土地公與六合境另外兩間土地公廟的土地公據說為親兄弟,其中大埔福德祠是排行老三的「三伯公」,大伯公是仁厚境福德祠的土地公,而二伯公是油行尾福德爺廟的土地公。 位於今台南北區六甲里的柴頭港,旁有石頭溪,係台江內海汾岸港口。 明鄭時期為漢民移往開發的聚落,繁榮昌盛,古稱「柴頭港民社」。 道光三年(1823),因大風雨,曾文溪改道,石頭溪向西延流入鹽水溪,台江陸浮,柴頭港港灣機能逐漸衰落而荒廢。 年代天后宮建成以前,福德祠一直都是蕃薯寮街的信仰中心,福德祠週邊的市街也是蕃薯寮的經濟中心。

圳寮路福德祠

為了維持經常的祭祀活動,土地公廟通常有頭家爐主的組織,他們的責任是收丁錢或去募捐,或備辨公牲禮代表居民向土地公祭祀,或安排酬神演戲、搭戲臺等。 通常出丁錢或捐獻戲金的人,都有資格當頭家爐主,往往酬神演戲之後以擲筶來卜頭家爐主。 因此,沒有收丁錢又沒有演戲的土地公廟就沒有頭家爐主,只由聚落居民自由祭拜。 例如清宅巷土地公廟,是個石頭小廟,據聞以前有演戲,現在沒有,亦未收丁錢,一度居民想要改建,但因沒有人要當「頭人」向土地公問是否可改建,而作罷。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六龜區道教

唯有少數的圳道,至今仍與民居並立,在住宅和商店間川流,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恬淡風景。 前岡山鎮長林顯賢認為距今約三百年前的農曆9月15日土匪在岡山搶刼,眾人抵抗盜匪死傷重,為了紀念這些義士,因此定那天為義民節,且在三塊厝建廟,是在民國76年壽天宮福德祠建成後才請過來安奉。 圳寮路福德祠 距今300多年前,明朝覆亡,鄭成功之子鄭經治理期間,許多不願受清朝統治的人民紛紛避居台灣。 明永曆18年鄭經派了一位「千總」(武官的官名,其名字無記載,不可考)坐鎮本地,千總衙署設在街尾(今岡山國小與維仁路口附近)。 千總老爺年約50餘歲,對善良百姓慈愛,但對盜匪宵小則依法嚴辦,當時阿公店治安良好。 後來由台灣海峽來了一批海盜,沿著阿公店溪一帶搶刼燒殺,千總乃率官兵與海盜激戰,凱旋而歸,對俘獲的海盜一一首示眾,此後阿公店溪及沿海一帶海盜絕跡。

當年外雙溪在那裡轉彎進洲美,從目前北投焚化廠旁匯入到基隆河,現在外雙溪的出水口以前是不通的,福德洋圳就在那裡基隆河與外雙溪兩河之間穿過,進入洲美。 水圳經過東吳校門內的冤家路,民國七十年代我曾在水圳撈大肚魚回家養,當時還不知道這裡是士林最古老的水圳呢。 後來攔河堰被洪水沖垮後,外雙溪的水位就夠不到取水口,福德洋圳少了活水後,就成為爛泥溝,有些地方乾枯了。 日治時期兩側翼遭當地居民占用,又因此時期彰化市進行市區改正拓寬西門,而拆除了部分的西門福德祠建築,廟宇也被迫往後遷移,致使格局縮減為僅有正殿前帶拜亭,即現存所見之廟貌。 連單人房都配備租屋處鮮少有的浴缸,搭配房型提供Dyson吹風機(非所有房型配備),澡可以盡情泡;三折式高密度床墊,好睡到淺眠者都易入眠。 旅館巷弄內就有文青咖啡館、日雜選貨店,幾乎所有台南小吃也都走路可及,放鬆、簡單度過一個下午。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永安區道教

當時福德祠之規制,土地公置於殿內神龕中央,神龕兩側楹聯的上聯曰:「福載壽筵親厚德」、下聯曰:「正褒邪黜仰明神」,左右各置財神爺與土地婆。 福德洋圳是過去八芝蘭堡最重要的灌溉水源,也是芝蘭街(士林)發展的依據,福德洋是當時的地名,即今士林福榮、福祿、福樹、福文、舊佳、新佳等里,「福德」即土地公,「洋」即平原之意,係指雙溪,基隆河及劍潭山間之平原地域,因此地名的意思為「土地公祠的平原」。 由於是神明錢,所以借了發財金有感應而經商、業務順利者,大多會多添香油錢向土地公感謝還願。

此外,草屯鎮志採訪員洪英聖先生幾次陪看土地公廟,家父亦時而帶路探訪土地公廟,舍弟公餘之暇,以機車載我四處探訪,一併致謝。 圳寮路福德祠 擴大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逐漸擴大,祭祀圈也變大,另一種是擴及其他的聚落,尤其是鄰近晚起的更小的聚落,如中原里的龍仔頂到鄰近北勢里的三角城拜土地公,龍仔頂為一客家聚落,只有十幾戶,有一義民廟﹝稱褒安宮﹞,居民正在倡議蓋自己的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祭祀圈縮小的情形也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由於人口的外移而縮小,一種是本來聯合祭祀土地公的聚落逐漸坐大,各自蓋自己的土地公廟,例如北勢里的茄苳腳、屯園仔、三角城本來在茄苳腳合祀土地公,現已各有自己的土地公廟。 本文分別從土地公廟的祭祀圈、方位與形制來談土地公廟與聚落的關係。 草屯鎮的資料充份顯示土地公廟的祭祀圈與聚落的對應關係,只要我們看到一個土地公廟,通常有一個聚落與之對應,屬於該土地公廟的轄域。

圳寮路福德祠: 台南租機車 | 騎gogoro,在小南天生活輕旅來一趟輕旅行

位於大寮區境最北邊的後庄聚落,從清代就有開發紀錄,剛開始只是一個小農庄,發展至今已是大寮重要的村里之一。 後庄的生活機能方便,商業發達,大寮唯一的火車站——後庄車站——就位在這裡,自1908年啟用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 後庄最大的特色,在於聚落的各處,都能見到曹公圳的圳道流經其間,岸邊民眾的日常行作依舊,宛如古時的水岸人家,把圳道視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刻意的觀光造景。

  • 圳道至今仍有活水流動,上有多座小橋,街道和水圳合一,是後庄的日常風景。
  • 村民擲筊將三十六尊神像「合體」為一尊大土地公神像鎮殿、以及各一尊較小的土地公、土地婆神像做代表。
  • 前岡山鎮長林顯賢認為距今約三百年前的農曆9月15日土匪在岡山搶刼,眾人抵抗盜匪死傷重,為了紀念這些義士,因此定那天為義民節,且在三塊厝建廟,是在民國76年壽天宮福德祠建成後才請過來安奉。
  • 民國五十八年間,地方士紳鑑於廟宇年久失修破損不堪,有失對土地公之虔誠心,始由信士梁桶等人發起募捐將舊廟宇拆除,並在原址重見為磚造覆瓦廟宇,於民國五十九年開竣工並將本廟宇命名為「福德祠」。。
  • 其次為小祠形態,亦多見於開發較晚的僻野之處,尤以雙冬、坪 頂、土城三里為然,雙冬里除了中正路兩旁的土地公廟﹝雙冬街、東埔、粗坑、三條崙﹞以及雙龍隧道上的下雙冬土地公廟,其他都是坑門的土地公廟。

此外,很多村廟性質的廟宇多祀有土地公,此亦充分表現出土地公的社區性。 土地公是常駐一地,保護該地四境平安的神祇,比起其他雲遊的諸神,土地公是地主神,雖然祂只居於配祀的地位,但其地位並不遜於自擁廟祠的土地公,此乃因社區有大小高低之層級,有位草屯鎮人士比喻得很好,他說村廟中的土地公猶如派出所的主管,鄰近各個土地公廟的土地公猶如其轄區內各分駐所的主管。 用“大伯公”来称呼“土地公”的说法,我之前在国内从未听闻过,不过在新加坡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大伯公庙或者大伯公神龛。 至于“大伯公” 是否能完全等同于福德正神、土地公,民间与学界似乎都还有争议。 昭和十一年(1936)因道路拓寬改遷移,神像暫奉雙慈宮。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旗山區道教

該次重修留有「重修祝三多福德祠碑記」,而根據記載,雖然該廟在該年便已建好,但因為「非歲時不利于坐向,即月令不合于總董」,所以一直到咸豐五年(1855年)才舉行建醮。 這對年輕夫妻向土地公伯還願之時,許下宏願若能在年底積蓄超過壹仟元,願將原來由四塊石板砌成的土地公廟,重建為高三尺的寺廟。 土地公伯果然靈驗,多次完成這位青年的願望,這位青年也就是現年八十九歲的主事胡木己先生。 民國二十五年,一對年輕夫妻來崁頂開墾,生活非常貧苦積蓄無幾。 有一天這對年輕夫妻,費所有積蓄向獵戶買得一頭野牛,飼養在樹下,野牛卻掙脫繩索而逃,遍尋不得,於是來到由四塊土石板砌成的土地公廟前求願,福德正神感應其誠心,使野牛自動在當天下午回到原來飼養之樹下。

圳寮路福德祠

不管溪水或圳道流經,土地公廟的座向必與水流的方向相逆﹝垂直亦可﹞,絕不能順著水流方向,否則稱為「倒落水」,頂茄荖福德正神廟曾因「倒落水」而重建改變座向。 由土地公廟的方位亦可見土地公所保護及管轄的範圍,土地公廟的位置多在庄後,所謂庄前庄後係就水流所經之前後而論,水道蜿蜒流過聚落,而土地公廟就守在庄後「把水尾」,面向著水流的方向,意味不使社區的財富往水流。 水源對農村社會非常重要,土地公廟的座向反映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理。 這裡先要說明一下本文所說的土地公「廟」,有些廟造形極小,只是幾塊石頭圍成,中間供奉者一個香爐,這樣的小廟恐怕超乎某些讀者的想像,不過在奉祀的主體之外,有些覆蓋的東西,不論是石頭或是塑膠片或是屋宇,都名之曰廟,至於拜亭、金爐,供桌都是附加的建物,可有可無。 圳寮路福德祠 無論是村廟中的土地公或是一般的土地公廟,其社區性的來源與自古以來的社祭有密切的關係,依據李玄伯﹝一九六三﹞的考證,夏代已有社,因古書中有句龍配后土的記載。

圳寮路福德祠: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此與街肆形成的過程中逐漸包容鄰近聚落有關,也因此造成下街福德祠之祭祀圈包含南勢仔福德祠祭祀圈之現象。 但是古代的社與臺灣的土地公廟顯然也有差異之處,自春秋以至漢代,除了里社之外,尚有鄉社、縣社、甚至中央的社稷。 也許更確切地說,臺灣的土地公廟應是古代里社的遺跡,因為只有里社才是真正由民間管理,真正與官方無涉。 臺灣的土地公廟之管轄範圍最大只至村里,沒有鄉鎮級、縣級的土地公廟,更遑論省級與中央級的土地公廟,其組織、活動全由居民自理,真正是無關乎國家社稷。 隨著桃園航空城推動,圳頭村部分土地再劃入機場第三跑道計畫,村內還有四間土地廟面臨要遷移。

圳寮路福德祠

主祀當然是土地公,但比較不同的是左右神龕所配祀的是招財童子與進寶童郎(現在已經換成左右神龕都是土地公了,現在全國廟宇網上的照片還是以前合祀招財進寶童子的照片,可自行點閱);而民國四十五年的重修,還迎來開基武廟的文衡聖帝一同合祀。 西門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左祀註生娘娘,右祀郭聖王公;福德正神即為土地公信仰,為臺灣最普遍的信仰之一。 小南天生活輕旅是為小資女孩打造的台南旅館,位在市中心 ,走路或騎旅店的免費單車,步行可到台南火車站、國華街小吃、台南美術館、林百貨等熱門景點。 閒逛在巷弄內,感受台南的慢活和老台南人的口味,省下的租機車或計程車費可以再吃十種特色小吃。 是地方信眾集資所建的廟宇,於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中有記載。 原址在今東門路鐵道之西側,道光廿三年(1843年)因舊廟年久失修,遂東遷於今址重建。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湖內區道教

紅冠水雞、褐頭鷦鶯、棕背伯勞等鳥類則是此地的嬌客,常在水上和岸邊恣意的游動飛翔。 此外池岸邊還有親水步道,步道上有園藝造景和休憩設施,民眾可就近觀察動植物,散步賞景。 現在這裡已是鄰近居民運動和休閒的好去處,有時也能見到遊人於池邊安靜地垂釣,是一個結合水利和教育的多功能城鎮濕地,也是後庄人的美麗花園。 安靜地佇立於後庄街巷內的朱伯公祠,乍看只是一間街邊小廟,然而長期以來它都是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 祠外的對聯寫著:「朱府英豪護國媲美施仁義」、「伯爵烈士忠貞傳千古流芳」,相傳朱伯公本名為「朱秋」,是一位經常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義賊,後遭奸人所害而逝。 其後朱伯公常顯靈庇護鄉里,於是鄉民集資糾眾為其建立一座小廟,就是現在的朱伯公祠。

重要商業聚落為求自保,多由地方自籌經費,召募訓練鄉勇,組織保甲團練,以維商業利益。 據耆老口述稱海盜沿著阿公店溪進入阿公店街搶劫,被義民擊退,當義民在今日岡山公園的竹林紮營時,農曆9月15日遭到海盜偷襲,戰況慘烈,後來為紀念義民及眾多民兵保衛家鄉的義行,街民設義民爺神像初奉於三塊厝,後移奉於壽天宮內,並於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祭拜,此日期也是岡山籃籗會一年三次的舉辦日期之一。 其中雞柔崎土地公廟最為簡便,沒有四壁,只用四根塑膠管立在石頭與水泥舖設的平臺上,上面再蓋一塊塑膠片。 紅瓦厝廣福宮最特殊,是一墓形土地公廟,為客家形制,該地即為一客家聚落。 草屯鎮內分佈著一些客家聚落,規模都不大,如中原里龍仔頂,土城里紅瓦厝,北勢里屯園仔、茄苳腳、下崁底、高崙仔、雙冬里肉豆寮、粗坑,及平林里崁腳。 增田福太郎在討論臺灣寺廟建立的歷史時,曾分三個時期來討論,一是前部落期,二是部落構成期,三是新社會成立期。

圳寮路福德祠: 圳寮路福德祠

收丁錢,或稱「提丁」,其方式有好幾種,有時按每戶的丁數,有時按丁口數,固定一丁或一口多少錢,所謂丁是男丁,男子一出生即算,口數通常僅計已婚女子的人數,口錢通常只為丁錢的一半。 不過有時也按人數,有時按每戶多少錢來收集祭祀與演戲的費用。 募捐的方式可省卻計算丁數或口數或人數的麻煩,有者捐多,無者捐少,也不一定每戶要募到。 通常收丁錢或募捐以一次演戲所需,夠用即可,有些土地公廟因固定每丁每口收多少錢,且所屬居民較多的,每有盈餘,據聞位於舊火車站邊的新街土地公廟盈餘頗豐,主事者謂是節省用度的原故,無論收丁錢或募捐通常是頭家爐主的責任,無頭家爐主之土地公廟有些有專人管理,多半是義務。 土地公廟是神格很低的神,也由於其常駐一方,故無所謂巡境一事;而且它是陰神,一般人遷新居或婚嫁時,通常請別的神到家理來坐鎮幾天,鮮少請土地公來。 故上述四項雖是祭祀圈很好的指標,顯然已有兩項不適用於土地公。

部落構成期是建立土地公廟的時期,一般廟祠則以民眾奉祀的祠堂,由拾得的香火或神像而建立的祠堂,個人所攜帶的神像所設之祠堂為部落民信仰的中心。 新社會成立期以各種同鄉、同業、同姓及志願團體所奉祀之寺廟神為主﹝增田一九三九、一九六七﹞。 有些土地公廟有演戲,也在域內募捐,但並無頭家爐主,而是由專人「發落」,他或是熱心者,或是地方的「頭人」,或是沒事做的單身漢,但總是大家可以信得過的人。 有些土地公廟沒有頭家爐主,而由居民輪流燒香看管,其公有性更為明顯,屯園仔土地公廟為一例。

始建於雍正初年,距今已有將近300多年的悠久歷史,相傳是阿里港聚落中最早的一座廟宇,為藍鼎元之子藍雲錦授命偕同族親來台開墾定居,為了祈求在台生活平安、開墾順利、信仰需要,在里港鄉中山路與永春路十字路口旁建有土地公廟。 民國五十八年間,地方士紳鑑於廟宇年久失修破損不堪,有失對土地公之虔誠心,始由信士梁桶等人發起募捐將舊廟宇拆除,並在原址重見為磚造覆瓦廟宇,於民國五十九年開竣工並將本廟宇命名為「福德祠」。。 福德祠與天后宮可以說是旗山街內最重要的兩大廟宇,旗山街內的廟宇出外進香回駕都會先至兩廟參香才入廟。 在天后宮四年一度的遶境大典時,福德祠土地公也會擔任隊伍最前端的前導工作。

以上所言土地公廟的形制,僅就供奉土地公的祠宇本身而言,事實上一個完整的土地公廟,祠宇之外,金爐或者一處固定的燒金的地方是不可少的。 除了非常原始的石頭疊成的土地公廟,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都有廟庭,無論大小如何,有沒有舖設水泥,有沒有加設拜亭,加設康樂臺﹝演戲用﹞,廟庭是祭拜活動的主要空間,廟庭夠大的話,也可供社交,休閒活動之用。 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要素,就是與大樹或老樹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土地公廟後或廟旁常見有一棵大樹,有些大樹自成神靈,居民在樹幹旁﹝稱樹頭﹞另設小祠或香位供奉樹神。 如李玄伯所言古代常以樹為社,無論是社樹合體﹝即以樹為社﹞,或社樹連體,﹝即同時拜土地公及樹神﹞或是社樹異體﹝只拜土地公而不拜其旁之樹﹞,皆可見古代社樹不分之遺跡。 土地公廟除了平時的祭祀,最大宗的祭祀費用是年節或神明生日時演戲的費用,這些費用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丁錢,﹝二﹞募捐,﹝三﹞油香錢。 圳寮路福德祠 較偏僻,聚落較小的土地公廟自然沒有什麼油香錢,不過這樣的廟宇通常也沒有演戲,故不需公共的祭祀費用,只是隨居民在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或年節時祭拜。

其次為小祠形態,亦多見於開發較晚的僻野之處,尤以雙冬、坪 頂、土城三里為然,雙冬里除了中正路兩旁的土地公廟﹝雙冬街、東埔、粗坑、三條崙﹞以及雙龍隧道上的下雙冬土地公廟,其他都是坑門的土地公廟。 通常水從山上往下流,人就沿著河邊開路往山裏走,山區的開發皆是如此,所謂坑門即是入山的溪口,沿著溪邊,除了地形平坦之處,有人群聚居之外,大部分的住戶都分佈得很零散,但基於在同坑門進出的理由,亦合建土地公廟,而共同祭祀,這些土地公廟大多為小祠形態。 草屯鎮的土地公小祠,有些始立時即為小祠,有些原是石頭圍成。 小祠由於聚落人口尚少,很多都沒有祭祀組織,沒有固定的演戲。 較常見的是小廟形態的土地公廟,比起小祠,小廟沒有祭祀組織,沒有演戲的情形,已是罕見,因其聚落發展的歷史較久,人口較多,也較密集居住。

圳寮路福德祠: 高雄市仁武區道教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