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空法師大智度論詳細攻略

你一開始就到凡夫的世界去,你就墮落了,因為你看到你家人都很放逸,隔壁也很放逸,左邊也很放逸,大家都很放逸,你很難提起正念來修學聖道,很難的。 他寫了這個偈頌很歡喜,哎呀,我現在的境界是不得了的,就叫侍者趕快把這個偈頌拿給佛印禅師看,請他給我一點建議。 這是解釋這個發起初心歡喜地他的一個簡單的階位。

緣無明而緣行,行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他講一句話來形容這個第八識,他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說這個阿賴耶識它是無量劫來生死的根本,它含藏無量無邊有漏的善業惡業的種子,生死的根源就是阿賴耶,就是第八識。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法師篇:出家初心03

前面的偈頌是說明平等性智的一個轉依的階位,這以下是說明平等性質的功能。 那麼這個平等性智有什麼功能呢? 就是這個佛陀的平等性智,能夠現起他受用的報身。 這個他受用報身是干什麼呢? 來教化、攝受十地的菩薩。

  • 它會使令你到三惡道或者到人天去得果報,就得這個異熟果。
  • 但是無色界的天人他沒有一個固定的相貌,他就是在禅定當中,他能夠現出一棵樹,它也能夠現出一個鳥,現出一個貓、一個小白兔。
  • 阿難尊者進一步回答說,你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要放棄世間的因果,追求清淨的出世間的道、滅。
  • 這個出家人不是蓮池大師,是他過去的師兄弟叫大慶法師,他過去的同參道友,大慶法師,誦《金剛經》。
  • 你的煩惱淡薄以後,你的業性也會轉變,因為這個業得果報,一定要有煩惱的滋潤才能得果報的。
  • 但是凡夫的心有所住,就是你要注意你所住的境界。

但是這個凡夫也很難得,他雖然是凡夫,但是他要改造他的生命,他不喜歡永遠做凡夫,這個時候他就修學佛法了,用有漏的聞思修慧。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蓋由資糧加行位中,用有漏聞思修慧,漸伏我法二執現行,亦復助熏無漏智種,令其漸漸成熟,故至初歡喜地,頓斷分別我法二執種子,得與妙觀察智相應。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講完,這個出家人就說,我要跟你化緣一件事情。 劉之寶說,我太太怎麼可以給你呢? 出家人說,哦,你的太太不可以給別人,那別人的太太就可以給你呀?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所以前五識不要說凡位,在果位這個成所作智生起妙用的時候,它還都不能直接契入真如。 那麼這個時候是什麼智呢? 故非根本智攝,唯是後得智。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說這個悔所損業,說我們過去曾經造了罪業,這個罪業是一個強大勢力的增長業,可能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的罪業。 我們現在修行以後開始把這個罪業向佛菩薩發露,至誠地忏悔,立定誓願永遠不再犯。 你這麼一種忏悔的力量把相續心斷了以後,這個時候就是可以把你這個增長的業就轉成不增長業,因為這個破壞能夠折損業的勢力,這個業的勢力被折損以後變成不增長業。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人間通訊社

前五識沒有根本智,因為前五識不能夠親證真如,前五識只有後得智,因為他要變相觀空,它變帶真如的相狀來觀察空。 第六意識有根本智也有後得智。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這個是講第一段,再看第二段。 就是我們剛開始是有漏的名言,證得根本的時候是沒有名言,到了後得智名言又出現了。 但這個時候的名言是干什麼呢?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比如說他有時候肚子痛,或者中暑,或者別人毀謗他,他也有一些微細的苦受,相續的苦受。 但是他有一個好處,他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他能夠決定受不受這樣的苦境。 他如果不想受這個苦,他可以隨時入滅盡定,入了滅盡定這個想跟受都不活動,這時候於一切法不受的。 就是說他遇到境界的時候,他如果不想去承當這樣的境界,他可以入滅盡定,這個時候內心是無受想行識的境界。 有這種受以後呢就是想,就是於境取相,安立種種名言。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第二個叫不俱意識,或者叫獨頭意識,一般我們多數都是講獨頭意識,就是說它也可以不必前五識,它單獨生起了別的功能。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這是第六意識有兩種比較明顯的情況。 前面的前五識是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識只能夠了別現在的境界,過去、未來都不能了別的。 第六意識能夠了別過去、現在、未來,能夠在三量跟三境的境界裡面活動的,所以它的范圍很廣的。 所以六七識的時候是在因地的時候它就慢慢轉,但是這整個過程五識、八識都不能轉。 五、八只有在成佛那一剎那才突然轉過來。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這些小孩子聞到黑氣以後就倒在地上,他又繼續要殺這個黃景范。 我們沒有禅定不太敢太驕傲,對驕傲不是很敢。 有禅定的人他的貪瞋煩惱淡薄,但是那個慢心比一般人重。 他想說我是一個有禅定有資糧的人,你們這樣子看待我。 所以他一氣之下,一入定以後,那個定自在所生色一現前,內心一咒願,就把他這些女兒都變成駝背了。 一念的瞋心就能夠創造這樣的罪業。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法師篇:出家初心02

這分別我執主要的是由今生的邪教、邪分別所產生的。 這個時候他那個粗重的心識都停下來了,就是那一念明靜的心現前。 愛見癡慢,有這個我以後就看不起別人了,人跟人之間有對待以後,你無形中會把自我的地位抬高了。 雖然你不是那麼高,但是你歡喜把自己抬高。 四惑八大,就是四惑也帶動了八大煩惱,這樣的心所就根據這個我而相應地生起了。

  • 借相推度而知有故,就是我們假借已知的相狀來推度它的存在。
  • 說這件事情是罪業,我不管,我歡喜就好。
  • 第二點,這個根他是個異熟果,它只有一期的果報。
  • 就是說,這第八識的明了性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因為它是一個異熟,是一個果報,它不是一個法身的境界,它是一個果報體。
  • 換了,把這個舊車子,這個車子不能開了,丟掉。
  • 所以這個二禅以上,五識完全不活動,完全是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了。
  • “譬句非譬句”:諸法建立之後,為欲令眾生易入佛之知見,故廣設譬喻,而有“譬句”之興。

假設他是初禅,這善的眼、耳、身識,他是有輕安的。 當然,二禅以上前五識就不活動。 這個是說明前五識的一種善的一個情況。 第二點,這個天都是有光明。 這個你的內心當中會心不安,雖然你的眷屬還沒有真實被搶走,但是你的內心當中就是有怖畏的。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相關文章

我們從這個偈頌我們也能夠了解到這個空的道理,但是我們對這個空的道理不是現量。 這種認識是比量,借相推度,假借佛陀的聖教量我們能夠知道空的理論。 這個就是無為法的一種比量。 我們對無為法能夠假借佛陀的這些清淨的法語,能夠得到一些比量。

前面的作意是引導心王趨向於所緣境,那麼當這個心王——眼耳鼻舌身這五識跟五塵接觸的那一剎那,安立作觸。 那麼我們剛開始,前五識要生起一定是作意,或者是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總之第一個就是要有作意,前五識才能夠生起了別功能。 前面的空跟識,都是有所緣。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佛光山斗六禪淨中心佛學講座 慧祥法師主講自性起用

這個三量,現量、比量、非量有三種。 三種量我們下一堂課再講好了,先休息十分鐘。 第七識跟第八識,不管你是在欲界的散亂心,還是在色界無色界高深的禅定的寂靜的狀態,都不容易了知,這個第七識第八識是不容易了知的。 第二句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這一段是說明前五識轉成無漏的成所作智它的一個時間,以及它所表現出的作用。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這個八識,我們前面研究過了前七轉識,它的相貌跟第八識比起來都是比較粗顯的,但是第八識的流動是非常微細的。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先看它的了別性質:性惟無覆五遍行,就著第八識的心王來說,它這了別的功能,它的性,它的體性,唯獨是無覆無記。 換句話說,這個第八識它從無量劫到現在,它從來也不起善念,也不起惡念,它是不思善也不思惡,它經常保持在一種無記的狀態。 所以這個前五識它那個成所作智是變現應化身。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第3集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