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5大分析
「死亡之後下一步去哪裡」是人類世界未解的謎團,種種殺生獻祭儀式的背後,隱約解釋了我們相信從生到死之間狀態的移轉,具有通往神靈的力量。 101展間一進門便能看到吳其育錄像作品〈一號與狗〉,北海岸的一號核電廠和十八王公廟,分別膜拜現代能源科技,以及一隻清朝時期陪著主人殉葬的狗。 手持攝影機錄製下牠們吃著核電廠旁死魚的畫面,來回切換於犬類的頭骨、咳嗽的黑狗、一枚無主的犬齒、黑狗反覆咳嗽,最後又帶回死魚。 無稽的影像敘事連結起一場隱約的核能禍事,而十八王公像默默注視。 人類對動物的矛盾情感,表現在既想要避居城市之內、遠離肉食狩獵者的侵襲,又希望在生活中有寵物和家畜的陪伴和勞力。 在自然缺席、動物隱身的都會裡,人工塑像於是填補了這種慾望,成為創造空間經驗的手段。
其中,影音紀錄片製作團隊代表林慧珍表示,紀錄片製作期間,團隊努力克服限制,在東京、上海、台灣等地拍攝並獲得來自各方的專家協助,從台灣首名入選帝展、留下「甘露水」的藝術家黃土水,到影響藝壇深遠的吳昊、霍剛等藝術家,團隊於拍攝過程也深受感動,希望讓人欣賞到台灣藝術家的努力不懈。 故宮文物在遷台之後落腳北溝的原因,最初是基於文物安全,選擇在地處偏遠的隱蔽鄉村,但開放參觀後,反而因偏遠交通不便成為缺點。 隨著政局的穩定,1966年之後,文物與圖書均搬遷到外雙溪的新「故宮博物院」,「北溝故宮」就此走入歷史。 機關文物抵台之後,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楊梅外,餘皆貯置於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台中糖廠倉庫。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相關系列活動
日本知名多媒體藝術家、同時身兼時事評論家與大學教授的落合陽一,參觀富士吉田的「山梨縣紡織技術支援中心」時,看見被稱之為無法以現代技術再現的「幻之織品」——甲斐絹,便決定以科技的技術重現甲斐絹的特色。 在觀光遭受疫情重擊的 2021 年,在地的有志團隊籌劃組成了「FUJI TEXTILE WEEK 實行委員會」,與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前館長南條史生共同策畫了日本首個以地方產業製造技術為核心的藝術祭「布的藝術祭FUJI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TEXTILE WEEK」。 以藝術為職志,不管古今中外,都不是簡單的,這些藝術家,有些家境富裕、有些則不怎麼樣,但都是很優秀的人才。
既然台中市政府登錄「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為歷史建築,政府機關就必須依照《憲法》、《文資法》積極保留這樣歷史地景。 2014年,因翠玉白菜等故宮文物赴日本展出,日本NHK等媒體來台拍攝兩岸故宮相關介紹影片,至北溝取景,再度喚起故宮曾經在北溝的這一段歷史。 但也讓人反省,為何包含中國央視、香港鳳凰衛視、日本NHK等媒體都了解北溝故宮山洞歷史重要性,反而多數國人無動於衷?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攝影對話展開啟台灣立陶宛藝術交流
然而策展人並不企圖將作品侷限在分類之中,同個展間往往包含一「品」以上,讓不同藝術家的創作進行有機互文與對話。 國立台灣美術館今天(17日)舉行「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台雙展)展前記者會,公布本屆所有參展藝術家名單與展覽相關活動訊息。 台北外雙溪故宮牌樓前方,因為「至善天下」大樓興建導致風貌整體性被破壞。 (攝影/蕭文杰)台北外雙溪故宮周遭景觀缺乏西安宣言的觀念,出現突兀景觀。 (攝影/蕭文杰)位於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北院在1965年落成,為近代著名建築家黃寶瑜的代表作品,反映當時國共對抗意識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特殊代表建物,一直拖延到2020年才勉強有歷史建築身分。
- 談起台灣的故宮建築,一般人會想到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北院,或是位於嘉義的故宮南院。
- 2022年才剛藉由《人造實境》系列作品獲選第15屆文化部2022 Made In Taiwan新人特區推薦之藝術家之一名,作品也曾受邀於雅典數位藝術節、雅典雙年展、西班牙 MADATA 科技與互動藝術節、西班牙 IN-SONORA 聲音與互動藝術節、英國當代聲響藝術節、蒙古地景藝術雙年展等藝術節、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台灣展區等展出。
- 當時台灣學生最好的選擇應該就是進入師範學校或是醫學校,他們如果照正常路徑,應該也是這麼走,可是受到藝術啟發,他們嶄露天分與決心,甚至在家人反對下追求藝術之路。
- 他在歷經多年時尚圈的洗禮下,反思製作服飾時對於布料剪裁後產生的廢棄物問題,藉由日本傳統和服「不需版型」的單一長方形布料創作展開發想,並與富士吉田的在地有機棉紡織廠「前田源商店」合作,利用機棉製成的正方形布料進行單件服飾創作。
而本次參展有多位藝術家為文化部曾扶植補助的對象,欣喜見到他們不斷突破自我,也期待新世代藝術家們未來在藝術舞臺上持續發光發亮。 策展人姚瑞中提出「禽獸不如」(Subzoology)之命題,以之關注與回應科學、藝術與哲學界對於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國際性議題。 他藉由佛教「六道輪迴」的「畜生道」為切入點,以「金剛經」所列十種生物樣態,反思人類對自然生物的長期掠奪與宰制,帶領社會大眾反思生態與環境議題,傳達出「善待生態環境」的展覽精神,探討後疫情時代下人與物種生態與其所生存的環境間的新關係。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藝術家簡介
至少對我們藝術家而言,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 臺灣從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朝政府啟動開山撫番的政策,將殖民統治從西部平原擴張至內山和後山,與長久棲居的原住民族發生一波接著一波的武力衝突,強佔其土地,瓦解其社群組織,並且開始把工業革命之後的基礎設施帶入臺灣,例如電線、鐵路、公路、水利工程等,延續至日治時期,進一步將臺灣帶入現代化的技術統治。 自二次大戰結束後,科技現代性的劇烈加速度,藉由網際網路、飛行器、人造衛星、海底電纜、金融、人工智慧、生化工程、永續農業的發展,建立起整個地球的都市化系統,而臺灣的現代化,即是將自身整合至星球都市網路的過程。 作為一個大師繪畫的「當代偶像派突破者」, 薩莫利用他令人費解的視覺效果來討論文化痕跡、暴力、恐懼和意志,沉寂的暗黑色系和強烈的緊張感是他作品標誌性的特徵。 十年前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見過薩莫利和他的作品,十年後再一次見到他,儘管是在網上,但仍然能夠感覺到他和他的作品的巨大能量。
孫培懋,〈神遊圖〉(局部),2015,壓克力、畫布,100×340公分。 美術館外石頭小徑接連的草坪一角,〈幽靈公園〉(第五品)則打破這種想像性。 彭一航在午夜時分的公園中,帶著大型相機和手電筒,用長時間曝光手法,捕捉到動物塑像在特定角度下呈現的自然神態。 讓觀者在撞見人工乳牛、梅花鹿時,被真實和虛假擺弄而猶疑不定。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平面繪畫和攝影作品在館內、館外相互呼應,都是人類在野生動物無法共存的生活空間裡,所構築的幻想伊甸園。 動物園般萬獸齊鳴的空間建構,加上佛教哲學思考理出的分類方式,讓這場展覽彷彿一個以善書為體裁的立體文本。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台灣新媒體藝術展 數位科技文化驚豔以色列
《河流演奏會》是他於2020年在鹽水開始的計畫,以水下麥克風深入水面錄製水下的聲音,採集聲音樣本,研究反映不同區域的河岸生態的聲音特色,透過語音情緒辨識等聲音分析技術來詮釋水聲樣本的資料,將河流的水聲轉譯為感性的音樂並捕捉「河流闡述的語言」,開啟了人類與河流溝通度對話的可能性。 數位科技發展與生活越來越緊密,你可曾想像過未來的藝術會是何種形式呢? 台灣藝術家吳修銘受邀參加12月6日-12月9日於韓國大邱SIGGRAPH ASIA國際科技藝術展會DAEGU展出。 長期以自行研究數列邏輯進行繪畫創作的藝術家村山悟郎,本次參展也將數理模型融入織品提花創作,與產地的知名提花製傘品牌「槙田商店」協力製作,將「資訊」實體化為藝術作品《強韌的資訊帶》,獨特的數列模型除了構成幾何性的視覺效果,也因此產生強韌布料織成結構。 他在歷經多年時尚圈的洗禮下,反思製作服飾時對於布料剪裁後產生的廢棄物問題,藉由日本傳統和服「不需版型」的單一長方形布料創作展開發想,並與富士吉田的在地有機棉紡織廠「前田源商店」合作,利用機棉製成的正方形布料進行單件服飾創作。
- 曾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橫濱三年展、布里斯班亞太三年展、上海雙年展、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深圳雕塑雙年展、亞洲雙年展、雪梨雙年展、台北雙年展等。
- 這種能量一方面來自於他所處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來自於他對宗教、藝術和人性的思考。
- 戶外演出終站來到以媽祖為主題並結合在地文化與觀光休憩的「大安港媽祖文化園區」,由「阿川行為群」創辦人葉子啓,透過身體作為工具進行〈網〉的創作,展現極具生命力的行動藝術能量;林人中透過作品〈老娘是狐仙〉,深入探索性別的流動與定義;瓦旦塢瑪則以〈異胎〉展開對生命的解讀;藝術家孫懿柔透過作品〈變相〉展現對宇宙萬物的敬畏情感,呼籲應尊重生命、嘗試多維思考。
- 手持攝影機錄製下牠們吃著核電廠旁死魚的畫面,來回切換於犬類的頭骨、咳嗽的黑狗、一枚無主的犬齒、黑狗反覆咳嗽,最後又帶回死魚。
- 曾個展於福利社「墳‧屍骨‧紅壤層」、水谷藝術「山、殺人、斷頭河」、众藝術「番肉考」。
在這些作品中,表演者的身體成為一個「活的文件檔案」,如表演藝術學者黛安娜. 泰勒(Diana Taylor)所提示的:每個表演都是傳遞和保留知識的方法,在手勢、動作、吟唱、舞蹈和音樂等不同的表演形式中,「體現的記憶」(embodied memory)提供了一個與文獻檔案不同的紀錄觀點,將歷史進程中那些被文字紀錄所遺忘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在身體的經驗傳承之中(Taylor 2003)。 另一方面,強調口語和行為所產生的展演性(performativity )有一種「類劇場」(theatre-like)效果,可以將視覺藝術從關注空間的物質/物理特性,轉化到關懷時間的向度,而時間也牽涉到社會的複雜情境,特別是後殖民時期的歷史記憶,也因此,表演串連了個人時間私密性、與美術館空間公共性的交互指涉。 每兩年發生一次的「台灣美術雙年展」,其任務不僅在於檢視現今藝術的主要趨勢或創作方向,同時也要透過藝術創作,反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重大議題,提供與大眾對話和反思的介面。 「台灣美術雙年展」也是目前少數以臺灣藝術家為重心的雙年展,作品由本地藝術家出發,反芻臺灣的在地脈絡,為地方的多元性發聲,根據藝術家自身的人生經歷,讓歷史呈現不同的樣貌。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中糖廠倉庫畢竟不適合存放文物,因此政府先擇定於霧峰北溝興建庫房、辦公室與宿舍等,於1949年4月由台中糖廠搬遷至霧峰北溝。 又為避免文物遭空襲,1953年興建防空洞庫房, 1957年再興建陳列室以供參觀。 故宮文物遷離北京紫禁城,最初是起源於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平津局勢岌岌可危。 國民黨節節敗退,1948年故宮常務理事朱家驊、王世杰、傅斯年、徐鴻寶、李濟、杭立武等人於翁文灝理事長寓所集議,主張擇精品運台。
姚瑞中藉由佛教「六道輪迴」中的「畜生道」切入,延伸出「獻祭與救贖」、「生物經貿潛史」、「無名戰爭肖像」、「實驗室/手術室/標本室」、「節慶/綠地/建蔽率」、「獸倣者/獸形人」、「寵物/動物園/國家公園」7個子題,透過不同藝術形式呈現,並呼應近年來全球雙年展聚焦的生態環境議題。 展覽空間像是構築成一座由理性思辨、心靈觸動及感官體驗交織而成的一座不存在這世界上的「動物園」,藝術家所創作的各式各樣物種生態,在國美館展場與觀眾不期而遇。 聚焦於佛教「畜生道」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十二類生命形態,對於人類長期掠奪動物棲地、濫殺並宰制動物、追求文明與經濟成長、不知節制的手段與心態,導致孕育人類文明的地球生態平衡慘遭破壞,邀請藝術家聚焦於生物題材的藝術創作進行思辨。 國美館長廖仁義形容,籌劃「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及「台灣傑出藝術家影音紀錄片」過程中,像是他在追趕藝術家,偶爾則是藝術家追趕著他,「有這麼多藝術家追趕著我,我感到驕傲。」至今國美館已累積台灣藝術家161冊傳記及56部紀錄片,未來也將持續努力。 電腦協會ACM起初創立於美國,於1974年召開第一屆SIGGRAPH會議,並於2011年開始在不同城市舉辦。 自2008年設立SIGGRAPH ASIA,每年以亞洲城市為據點舉辦會議暨展覽大會,為期四天的會期中,邀請藝術家、科學家、開發單位等各單位分享創作並展示各種革命性的新技術。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創作說明
本次 YUIMA NAKAZATO 在富士吉田市的製冰工廠改建藝廊「富士冰室」展出超過 50 件服飾作品,每件作品皆由獨立一片布料經過設計、裁切縫製完成,在有限的布料尺寸內展現獨特的創作個性。 荷蘭的知名 RISO GRAPHIC(數位孔版印刷)與紡織藝術家 Sigrid Calon 在受邀拜訪富士吉田之後,選定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福源寺」進行創作。 對於在地人來說,這座寺廟不只是一個江戶時代前就存在的古蹟,而是自身家族與親人長眠的所在地,到寺廟參拜佛祖、給已逝的親人掃墓上香是一個稀鬆平常的活動;而對來自荷蘭紡織產地蒂爾堡(Tilburg)的 Sigrid Calon 來說,寺廟山門的中空樑柱構造,就像他日常創作中會使用的紡織機械骨架,於是有了將「紡織工作者的日常帶入一般民眾的日常」的創作概念。 「動物生.死.學」系列講座第四場次《末日.未來》,將於2021年1月30日(六)登場。
將由里山、海洋、藝術創作等多面向來反思人為開發的影響,透過環境倡議,讓臺灣這美麗之島能迎向永續的未來。 第三場〈讓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展開〉邀請生態研究專家與參展藝術家座談,透過講者們長期耕耘生態研究的經驗與藝術家獨特的觀點和創作內涵,探討生命的變化如何透過科學研究與藝術創造各種不同價值與更深入的思維。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館長梁永斐表示,國美館配合2020台雙展主題,嘗試推出跨界多元的講座,推出以來迴響熱烈,場場都吸引許多觀眾共同參與,未來將規劃更多跨域講座,拓展美術館的觀眾群與教育推廣議題面向,也讓臺灣的藝術作品更貼近人心。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參展藝術家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與《文資法》,政府有責任加以保護,不過地方文化局嚴重失職,任其頹敗。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的瑰寶(註1),大多數人知道的是「文物」,但是少有人知道也有屬於「歷史建築」的類型。 軟硬倍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收藏,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場中除了紡織技術研究支援中心的藏品之外,所有的商品以及經搜集、清潔過的舊織機零件都可以直接進行購買,觀眾可以在這邊了解產地特色的同時一並添購此次產地藝術季的特色伴手禮回家。 本次在富士吉田市舊喫茶店 NIKORU 展出的系列作品《Memoriam/追悼》,集合兩年多來 Patric Carroll 的所有作品,讓觀眾看見這位新銳藝術家思緒細膩的內心與富幽默感的編織作品表現。 同樣位於舊富士吉田文化服裝學院校舍二樓展區展出的,還有由法國時尚設計師 HELENE LAUTH 的系列作品《ON GOING》。
姚瑞中指出,某日前往高雄月世界工作途中,聽到「豬吠聲」而想起豬隻被宰殺的畫面,提醒著他「人類作為一個高等靈性動物,應該思考萬物平等的道理」,人類在地球上破壞大自然,動物面臨著浩劫,像在凌遲母親,因此腦海頓時出現「禽獸不如」字眼,但此4個字並非罵人,而是反省與思考的字眼。 「今年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就是一個自然對人類的反撲。」姚瑞中表示,人類只占全體地球生物不到1%,可是人類主宰了地球生物資源,資源幾乎消耗殆盡,這麼做真的有必要嗎?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所以這個展覽並非批判人類,而是要反思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來對待動物與大自然。 故宮文物於1948年底至1949年初分為三批運抵台灣,在台中糖廠倉庫暫存一年後,1950年起,全部文物即遷往台中霧峰吉峰村(今吉峰里)北溝,直至1965年台北外雙溪新館落成後運往新館,在北溝存放16年,期間因故宮文物盛名,成為當時國內外學者研究、參觀及接待外國元首之重要場所。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台灣電影文化城損害嚴重,多數建築物損後已拆除,「北溝故宮山洞」成為唯一僅存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但政府缺乏文資觀念,將土地轉賣私人,造成後續的文資保存更加不易。
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