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師法華經5大分析
『真智』就是根本智,『俗智』就是後得智。 根本智是無分別智,就是《般若經》講的「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 「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是「俗智」,照有。 但是這一點在目前的確就難了,因為目前的教育跟這個理論完全相違背。 現在把這個廢棄,麻煩就來了,沒有根本智,後得智就沒有了,後得智就不叫智慧,剛才講了,邪知邪見。 永本法師法華經 如果你有根本智,這些邪知邪見統統變成後得智,就變成無量智慧,所以這一點要訓練,要懂得。
那要到自己這個心清淨了。 由此可知,清淨心能接受佛力的加持,清淨心與佛心是相同的。 第二個意思「智同於師故」,這個智慧是根本智,根本智從哪裡來的? 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所以你心清淨,根本智就現前,智慧同佛才能得到佛力加持。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平等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不二法門,注子裡說「身心寂滅,平等一相」,到這個地方是把六種成就說完。 永本法師法華經 下面一段是本經的發起序。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2集
永本法師進一步詢問大眾「西方淨土在哪裡?」,強調真正的淨土在人的心中,去除煩惱惑,心裡清淨才能廣修一切福德,淨土才能圓滿。 淨土從心中修,唯有具足福德因緣的人,能創造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 法達禪師用了十年的工夫,所以我告訴諸位,希望諸位用二十年工夫,比他的工夫再加一倍,你才能夠頓得了。 二十年不算長,雖然不短也不算很長,你們現在諸位同修從今天起開始努力,二十年後各個成佛、各個作祖,哪裡算遲? 可是在這二十年當中要有毅力,要有恆心,不能中斷,中斷了,那就沒有用處。 向下這是最後的一段經文,科題是「明妄盡還覺」。
生相無明破了,就好像作夢醒過來,境界完全消失,這個時候所現出來的,《華嚴》裡面叫「大光明藏」,淨土法門裡面叫「常寂光淨土」,就是這個境界,這是一點迷惑都沒有。 諸位細細從這些地方去體會這個道理,不要看到經上講「最初一念妄動」,大概我多生多劫之前什麼時候有的,那你就糟透,那你真是迷惑顛倒。 我用電影底片這個東西來給你作比喻,這是比較能夠體會到真切。 假如真的在無量劫之前,那我們斷起來可麻煩,你怎麼能說歇即菩提? 我歇了這一念,我前頭還有那一念,那好了,永遠沒完沒了,那眾生別想成佛,更不要想當生成就。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74集
好像蓋房子一樣,底下一層不要,我蓋二樓,一樓不要,這房子能蓋得成嗎? 今天我們學佛所遭遇的困難就在此地,大家把最重要的基礎疏忽掉,都認為這個沒什麼要緊,這個沒有什麼要緊,你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一無所成。 你有沒有曾想到,古人學個三年五載都有成就,我們學了幾十年都沒有學成?
「作」這個意思就是推想,不是我們推想「好像沒有這個道理」,「無」就是無身心、無生死、無輪迴。 不是我們作意推想的,不是想像的,換句話說,不是一種幻想,不是一種推斷,而是「本性無故」。 換句話說,它本來就是如此,這就是禪宗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66集
這一邊存在,才立了這一邊;這一邊沒有了,這一邊也不能建立。 這個境界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註解裡面引用《楞嚴經》第四卷,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一段故事。 「無始」這個說法非常真切,是真實的,但是能不能得到? 得不到,它的速度太快了,簡直在這裡面沒有辦法起心動念。
- 你相信自己能夠照見,建立這個信心,這個信心是修行成佛的本修因,就是根本的修因,有因才有果。
- 這兩句話也是經文,都在第一章。
- 如果遇上善友,教導使令開悟清淨的圓明覺性,發現明瞭一切皆是生滅之法,就明白此生起之本性是如幻,產生自己徒勞多慮。
- 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
- 應當要明白身體和心意識,都是虛幻的塵垢,塵垢的幻相永遠消失,圓覺妙性自然顯露,十方世界就恢復本來清淨。
- 白話解釋:那時候,釋迦世尊向彌勒菩薩說:善哉!
- Sūtra 意爲「經」,故此經之全名爲《妙法蓮華經》。
我們這次大專講座是一部經專攻,換句話說,也有剋期取證的意味在裡頭,目的是叫大家對於大乘佛法生起正知正見,我們的目的在此地。 你只要有正知正見,你就會有正行,就會得正果,那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有正信正解這兩樣最重要,我們講座的目標就是在正信正解。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6集
「我的父親、母親他才不管我」。 念念掛記著,兒女卻忘恩負義。 佛菩薩照顧,你怎麼會曉得?
你看幻燈片就看出來了,幻燈片速度慢,你看完一張再換一張,你看得清清楚楚,你曉得它一張又換了一張,電影裡面影片一張一張在換你看不出來。 我們這個無明的底片比電影那個底片要快得太多,電影放映機的底片一秒鐘它的速度才二十四張,你已經看眼花了,看不出來了。 我們無明的底片,佛給我們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二十多萬張,一秒鐘二十多萬張。 再看看現在這個影片一秒鐘二十四張,二十四張是它的萬分之一,我們怎麼能覺察得出來? 『萬法』,心法、色法統統包括在裡面。
永本法師法華經: 法華經
世間的學問可以做考證,可以做比較,可以拿來研究,佛法沒有這一套,為什麼? 下面再更進一步,『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六塵是阿賴耶的相分,執塵為實有,那是法執,你也不執著,也不去分別,為什麼? 知道這一切相分當體即空,如夢幻泡影。 諸位要曉得,不但七轉識、心所的相分是虛妄的,阿賴耶的相分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這樣才能破法執。 下面這幾句全都是屬於法執裡面的,愈來愈微細,跟《起信論》裡面所講的三細六粗相一樣。 永本法師法華經 永本法師法華經 從幻塵以下都是屬於細相。
「苦樂憂喜捨」是凡夫的受,捨離「苦樂憂喜捨」,這是聖人的正受,這才能得效果,這才是真正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彌勒章中」這兩句話,重要的是「勤斷諸愛見」,愛見是什麼? 斷煩惱重要,你在境界裡還會起煩惱,你自己就要覺悟了,我糟糕了,我怎麼會增長煩惱?
永本法師法華經: 佛光山新春義工心得
你不相信,看《六祖壇經》志徹禪師那一段,那就很有趣味。 志徹禪師看《涅槃經》,對《涅槃經》所講的常與無常的意思搞不清楚,他就請教六祖,六祖就叫他把那個經哪個地方有疑問念給他聽,他就念了一遍,「佛性是常,煩惱是無常」。 我們此地也這樣講,是幻可以離,會滅,非幻不滅,不滅就是常,滅的就是無常,給你講這些。 永本法師法華經 「佛性無常,煩惱是常」。
可是我們自己也得要入個一分、二分,這部經才能真正得受用。 佛入圓覺真性,我們沒有入,沒入來讀誦、來聽講只能有薰習成種的利益,沒有辦法證得。 它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作用,有薰習成種的作用,將來再一聽,這部經我曾經聽過,我知道有這回事情,雖知道,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但是你還能夠知道,有這麼一點好處。 所以這是『圓覺本體,如來藏心,法界真境』。 現在的出家人因為他有財,有財就會被人騙去,應不應該被人騙去? 在我覺得應該被人騙去,為什麼?
永本法師法華經: 法華經 第1集
前面講過,諸佛如來修學證果必定有所憑藉,這是前面一段經文裡面講的「真因有力」,也就是經的一開端講的是「圓照清淨覺相」,這句話將諸佛的修證完全說出來了。 眾生迷,就是迷的清淨覺相,諸佛所悟,也是悟的清淨覺相,可見得佛與眾生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找不到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很可惜的是我們天天在讀誦大乘經典,天天在研究大乘經典,而把「皈依」兩個字疏忽了,所以經的一開端,諸位要記住這句話,「皆依」,依就是皈依。 佛法僧稱為三寶,三寶就是自性清淨覺相的三寶,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果然能做到這三條,這叫做「皆依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底下第二段「明無明本空」。 因為一開端就給諸位說,永斷無明;如果無明要是真有,就斷不了。
此地我們先要解釋菩薩與摩訶薩這兩個名詞。 「菩薩」是梵語音譯,它的意思是「覺有情」,玄奘大師翻的。 「有情眾生」就是情識還沒有斷乾淨,還是有情,雖然有情他已經不迷了。 所謂「情」,嚴格的來講,無明就是情。 他雖然還有無明,但是他覺悟了,不迷了。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4集
換句話說,你希望煩惱少,你在一切法裡面少分別、少執著,煩惱就少了。 你要想煩惱統統斷掉,你一切不分別、不執著,煩惱就斷了,就沒有了。 只要煩惱沒有了,你的行、你的德就遍法界,為什麼? 原本就是遍法界,不是故意去修的。 永本法師法華經 菩薩里面有許多人過去都成佛了,所成的佛不是分證佛而是究竟位佛。
其它的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三種的執著,也正像這樣。 末法的眾生,說法著相的弊病,做為涅槃聖法,所以名叫做〞可讓人憐愍的人〞雖然勤修精進,只是增長執相的弊病而已! 因為是這樣的原因,所以不能證入清淨的覺性。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以大圓覺境界為我道場,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道場。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我相淨化,眾生與我性相平等,同一本體無差別。 本經文:『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我身心畢竟空性,眾生身心亦畢竟空性,自他本空,佛性無二。 過去現在許多人學襌,襌理已通,但不修證,任其生滅,心放逸懈怠,不斷生死,不求涅槃,狂襌,無法得圓覺,稱為任病。
你修學那個法門,你沒有般若,你的修行也不能到家。 譬如念佛,念佛要到家是理一心不亂,你要是沒有般若,決定不能到理一心不亂,充其量你只能念到事一心。 事一心,見不到圓覺,也見不到諸法實相,本經所講的「清淨真如」你見不到。 下個月圖書館辦暑期講座,我們以八天的時間來研究《金剛般若》這部經。 假如在八天當中你得到綱領,以後無論對於哪一部經的研究,或者某一個法門的修持,都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以幫助你到彼岸。
永本法師法華經: 經典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